廖德凯  >>  正文
年底突击花钱,政府真的“有钱就是任性”?
廖德凯
2014年12月08日
当本年度前十个月全国各地财政支出情况披露后,引发了“又一轮”对政府年终“突击花钱”的担忧。担忧的基础在于:前10个月,全国各级财政支出11.35万亿元,年末最后两个月有近4万亿元支出预算,超过全年预算四分之一。以六分之一的时间,花四分之一强的钱,政府真的“有钱就是任性”? 每年的财政预算,一般来说都在年初就有着明确的出处,在人代会通过预算报告后,预算支出将按照程序和进度进行安排。笔者在与相关专业人士交流后,得出了与交流前所想不太一致的结论: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只属于个案;年底花钱较多,但多是年初的计划安排。 可能更让笔者意外的是这个结论:最后两个月花全年四分之一的钱,在全财年财政支出过程中基本上属于均匀支出,换句话说,其实还真不多。 首先,先来看看这个最让人意外的结论,为什么两个月花全年四分之一的钱能叫均匀支出? 一位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财政预算都要在当年3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才能实施。因此,事实上,从财政预算通过——特别是从预算能够真正拨出款项到年底的时间,其实只有9个月,甚至可能更短。 一个财年只有9个月的花钱时间,最后两个月所占全年时间比例就不是六分之一,而是22%。以22%的时间花26%的钱,显然并没有高出多少,如果考虑到资金的到位情况和项目集中情况,说这是均匀支出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当然,相对其它月份而言,最后两个月确实支出更大,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 其一,许多项目或在年底验收,或者年底开始启动。比如在某些农业区县,投入最大的常规项目预算是农业项目,而农业项目的实施有一个特点,要等秋收结束后进行,以避免影响农时。区县近80%的农业项目都在最后两个多月实施,许多微小农业水利工程,单一看都花不了多少钱,但在整个面上集中起来,就很是可观。 其二,年底各地的民生投入相对较大。比如,多个省市每年从11月开始开展干部“走基层”活动。这项被称为“暖冬行动”的活动,要给群众改善许多问题,所需资金除了党员干部捐款捐物外,也需要使用财政预算资金。每到年底,全国各地的民生投入普遍高于年中。 其三,受资金划拨速度所限。几乎每年都有许多资金因各种原因到位比较晚,有的甚至晚到9月、10月才能下达。比如,根据四川省审计厅的审计报告,2013年度四川省级专项预算资金分配中,有50.18亿元于9月后才下达。也就是说,有的钱其实已经花出去了,只是还没有“划”出去,在年底资金到位后才进行了划转。 但是,突击花钱的现象也并非没有。困于预算相关规程,一些项目资金,比如专项工作经费前期没有用完,可能在最后两个月集中进行使用,但一般都是有出处有名目的。部分列入年初目标任务的工程项目,如果前期工程进展慢,在年底时间紧迫的时候可能赶进度,会有论证不够、程序简化等问题,导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出现。 在许多官员看来,“突击花钱”现象其实并不突出,干部对此现象几乎无感觉。最根本的原因是觉得,无论如何花,其实都是花在工作上,投入在项目上,不可能把这些钱花在个人身上。 早在2012年财政部就曾发文,严禁岁末年初突击花钱滥用公款,坚决制止各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行为、严禁用公款购买烟酒礼品、严禁以各种名义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等。在严令之下,并没有领导会冒着个人责任风险“为职工谋福利”,而正常福利也不会有“突击花钱”之虞。 针对媒体年复一年的“突击花钱”质疑,一位官员调侃:“有话语权就是任性!”不过,这位颇有时代感的官员也认为,媒体的持续关注,对于财政预算的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而且客观上也让各地在媒体的曝光压力下,切实地减少了“突击花钱”的程度和现象。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专栏作者,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