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  >>  正文
吕玉兰:我教老外学汉语之,一二三四五
吕玉兰
2018年02月11日

不少人学外语都是从打招呼和学数字开始的,比如我吧,十几年前学的德语,几乎都忘记了,但是打招呼和一到十的数字还是清晰地记得。

中国人学英语时,惊奇地发现,一些我们认为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名词,人家却偏偏不用数字来表达,于是我们只好从Monday背到Sunday,从 January 背到December。不禁纳闷他们这都是咋想的?明明都是有顺序有周期的,偏偏不按数学逻辑来起名,非要Monday, Tuesday, January, February的来折腾我们,这么多年来光背这两项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啊,然而多年以后还会出错的人也还是大有人在。

后来通过与学习其他语言的朋友们交流,惊喜地发现,其实,在数字方面,英语已经是超级贴心、简单、讲道理的了。不信你学个韩国语,他们据说有两套数字的说法,一套来自汉语,一套本土的!再看看德语,人家76不念七十六,念六和七十,这如果是数学计算,老师肯定得说你还没算到最后一步啊。最丧心病狂的应该是法语了,人家那里76也不念七十六,居然是60加16, 96不念九十六,念4个20加16!这算是数学太好吗?!另外为什么对20那么念念不忘?难道我们的祖先都是用手指头数数的,而他们的祖先数数时也加上了脚趾头?似乎有点接近真相的感觉?

反过来,外国人学咱们汉语的数字表达,尤其是一百以内的,那就幸福多啦!一切都是那么规整有序,严格按照十进位表达。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从一月到十二月,好讲道理啊!于是大家都一片欢呼,成功GET!

然而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容易的部分都是针对比较小的数字来说的,据我观察,一旦有超千过万的数目出现,可怜的歪果仁就会出现各种卡壳。是不是跟咱们大中华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多地广的国家有关系呢?这是一个陆上面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十几亿的国家,这些超大的天文数字的确让不少外国人大开眼界,但是无力想象,更无力读出。反正曾经有个加拿大学生明确跟我说:“我跟我妈妈说中国有十几亿人,我妈妈吓坏了,她说:超过一个MILLION的数字别跟我提,我受不了这么大的数字!”

况且,即使是小一点的数字,也偶尔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烦的就是“二”和“两”了。为啥要二楼不是两楼?为啥是二姐不是两姐?这些还比较清楚,一般我们就说明表述数目的是两,表示数字顺序的是二。但是例外又太多,二百块和两百块都行,二十块就不能说两十块?这又找谁说理去?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崩溃感。然而,所谓规则,也许就是为了打破而存在的吧。

又比如上课时你让一个英国学生翻译一下AUGUST,认为这太容易是不是?可是万万想不到他们一时反应不过来,要掰着数一数才知道AUGUST其实是第八个月,然后才能翻译成“八月”,说实话开始我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汉语中除了正月和腊月以外,每个月也都有个其他的名字,比如花月,雪月啥的,咱们叫得习惯了也未必反应过来是第几个月不是?

学习了数字,就能方便地购物、表达日期、表达年龄了。但是麻烦还在后头,第一次接触到汉语日期表达法的外国人,有人是被结结实实吓了一大跳的?!什么?顺序居然截然相反!!!最近上课时一个英国女生就是一副“打死也不信,三观全崩溃”的样子!老师却是振振有词:“我们汉语的时间顺序的确是按自然顺序来的。你看,2017年10月5号,我们的时间难道不是先进了2017年,然后进了10月,然后才进了5号这一天?”这太有道理了是不是?想起那天的辩解,至今为自己的机智而洋洋得意!

上课时老师们常常会拿电话号码啦,数学题啦,年份啦,年龄啦来练习汉语数字的听说能力,结果经常是乐趣横生。就拿我在英国的教学经历来说吧,曾经我也不相信英国首相也算不出8×9等于几,但是一次课堂测验后我信了。课本上用来练习数字的题目都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结果英国一大半同学都算错了。其中一位同学很淘气,非要挑战其他同学,问他们四的三次方是几,结果全班同学作势要痛打他一顿,他只好假装抱头鼠窜。英国人常常拿自己的数学能力自黑,果真是信有其因啊!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读出几个年份,让其他同学做听写。结果一位专家教授级别的英国学生眼神一亮,非常大声地读出1644这个年份(满清入关的年份),然后非常挑衅地又非常期待地看着我。呃,他这小九九我自然明白,于是轮到我来读时,我特意地读出了“1066” (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的年份)。那位学生非常满意我的这种默契,他朝我会意一笑,课间还主动向其他同学解释了这两段相似的历史。

说到购物,有时候手势比划有时候真比语言好使。我亲眼在北京街头见过一个外国大妈在报刊亭买矿泉水,大爷肯定看她只是一个人,自然地给她拿了一瓶矿泉水。大妈很着急地自己一直重复“two, two, two”。 大爷看她很着急的样子说着“兔兔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真想冲过去说:你拿手指比划一下不就完了吗?说实话,有些人就是默认全世界的人都得听得懂英语,不知道这逻辑又是哪里来的。

说起年龄,这是一个相对隐私的话题。虽然学生一般来说都是20岁左右,谈起年龄来毫无禁忌。但是也要小心例外,前几年教过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爷爷, 每次自我介绍时, 别人都是姓名,国籍, 年龄一一说明,轮到他了,是这样介绍的:“ 我叫×××,我是×国人,我今年嗯嗯嗯岁。” (不好摹写,总之就是嘴里含混不清地嘟囔了一会),大家都会意而笑。

而且在一个十八九岁学生为主的班级里,其实一个30岁左右的学生也是倍感压力的,曾经有个学生,我教他时他们那个班是大四,听到其他学生背后说:“哎呀,没人知道他多大,反正我们在大一时他说他二十八,然后这几年他一直说他二十八….”

正所谓,去年已过二十八,今年还想二十八。但见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责任编辑:管理员】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二十余年。目前外派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