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江  >>  正文
罗庆江:从一碗茶说起
罗庆江
2019年01月28日

一碗茶?不是吧!现在已是茶艺时代啦,大碗牛饮落后啦!——你说的没错,但我确是要从一碗茶说起。

几年前我十分尴尬的获赠一件纪念品,那是尊握着仰钟杯的紫砂陆羽造像。尴尬,是我虽笨拙惟研读《茶经》已逾廿载,对陆羽尤其茶具尚有半点认识,而那陆羽像不是陆羽却偏偏刻明是陆羽!那我该将此造像安于何处?放于中堂则对陆羽不敬,置于墙脚却对授者不敬,尴尬!——有说,你见过陆羽了么?你凭甚么说他不是陆羽?由古至今,从绘画到塑像,大都如斯!——的确大都如斯,惟多数并非代表真确。

仰钟杯,像翻转的铜钟而为名,流行于广泛使用散茶瀹啜的明代。可是,唐朝陆羽《茶经》所载的是用“口唇不卷,底圈而浅,受水半升以下”的“碗”来饮茶的。陆羽还要用“急铁”铸成的“鍑”放在如古鼎形的风炉上煮水,加点盐花,再放入经烘炙碾磨的茶粉煮成沫饽丰富的茶汤,称作“烹茶法”。故陆羽应持碗品茶而非杯,而授奖与我之茶文化组织却有谬误如斯,此乃须从一碗茶说起之其因一也。

近年,未知是否为日本茶道影响使宋式点茶活动再度流行,建盏、茶百戏、香道等颇有燎原之势,与此有关的书籍如雪片纷飞。可是一些书刊里图片所展示的茶汤却是啡黑色的,而宋代普遍使用的是用蒸青绿茶研磨出来的粉末,经点注击拂后汤翠而沫白,有若溅雪碧涛。此类书刊或活动不但未解“宋点”之惑,且有误导之嫌,对文化复兴相当不利。宋代简化了唐代茶法,将“调”与“饮”都集中在世称“建盏”的黑釉陶碗进行。而现今大行其道之所谓“建盏”,以其形制而言大多只是“杯”而非“盏”。“点茶”需用茶筅在相对宽大之茶碗内击拂方可产生沫饽,杯则不能,故又须从一碗茶说起之其因二也。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之见证,是传播文化之重要场所。无论走到何處,只要到博物馆就可大概了解当地的实力与文明。当今茶饮大行,许许多多的茶文化博物馆亦应运而生。茶既为国饮,基础茶文化应视为常识。可惜,不少展览中所出现的谬误,都使人怀疑我们茶文化知识水平。就如誉为“茶的故乡”之普洱市博物馆,其中就有展出三国孔明拿着紫砂壶泡普洱茶的爆笑场景,此晚明才出现的紫砂壶竟穿越时空来到孔明手中!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光于炎黄,弘于四海。惜时至今日国民仍昏瞀瞢眛,结柢归根,就是我们对祖先未存敬畏之心,我们还不够认真、正确地传播茶文化。为了以仅有的经验为茶文化一尽棉力,故再须从一碗茶说起之其因三也。

传统,为人类文明之经验;传统,为创新之基础。中华悠久之文明正是优良传统的不断延续,没有传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传统文化之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超越五千年。经过历史长河之沉淀,炼成了国乐、国饮、国弈、国术、国画、书法、中医术、建筑、戏曲等等中华国粹。华人以能学会其中一二而自豪,不愧作炎黄子孙;外国人则对中华文化趋之若鹜。我们今天之生活习惯、社会文明,无一不是古老传统之延续与光大,我们正就是龙的传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生活中的质量,才有文化的品味可言。”(吴智和《明人饮茶生活文化》)。传统是基础,创新才是动力。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创新。传统茶文化,因敬而承,因爱而传,因缺而创,因行而立。在茶文化百花争艳之复兴时代,可否让我们一起探索属于当代之茶文化?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功绩奖状”“国际10大杰出贡献茶人奖”获得者。创立《中国茶道基本演示技法》,出版茶艺文化教材《春雨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