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诗卉
2024年9月,江苏华辰公开发行可转债事项获交易所受理,江苏华辰于2022年5月在沪主板挂牌。上市后,江苏华辰业绩持续走高,但负债率反而增长,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失血”,IPO募投项目纷纷延期,且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赊销引发资产减值损失
IPO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江苏华辰的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36.06%、36.24%、40.49%。
另据各期年报,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江苏华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25亿元、15.10亿元、6.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125.69万元、12,147.25万元、3,993.59万元。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江苏华辰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38.64%、47.78%、48.51%。同期,江苏华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885.84万元、-6,956.31万元、-11,941.09万元。
江苏华辰2022年年报中解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主要系销售增长,期末应收账款增加导致本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以及期末存货增加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另据可转债募集说明书,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6月末,江苏华辰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6,866.54万元、51,152.24万元、80,695.25万元和81,165.68万元,占各期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3.55%、37.77%、45.36%和43.00%,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2%、49.93%、53.44%、121.51%。
显然,赊销占比的提高加大了江苏华辰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2024年4月25日,江苏华辰发布公告,2023年1-12月,江苏华辰及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818.88万元、资产减值损失719.59万元,合计占当年度利润总额的26.38%。
今年10月31日,江苏华辰发布公告,经测试,江苏华辰及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对2024年1-9月各项资产合计计提减值准备1,284.26万元。
新项目扩产能面临挑战
江苏华辰IPO原计划募资46,314.30万元,拟投资项目分别为节能环保输配电设备智能化生产技改项目(下称“技改项目”)、新能源智能箱式变电站及电气成套设备项目(下称“设备项目”)、技研中心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下称“营销项目”)。但IPO时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26,785.58万元,与原计划相差近2亿元,募投项目也相应做出调整。
2024年9月28日,江苏华辰发布《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报告》,3个IPO募投项目的拟投资总额下调为36,873.81万元,使用募集资金投资总额为26,785.58万元,实际已投入25,086.47万元。募投项目原计划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均为2023年4月9日,调整后,设备项目推迟至2024年4月9日,技改项目、营销项目推迟至2024年10月31日。
据2024年10月31日发布的公告,江苏华辰拟对技改项目结项,营销项目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再次推迟至2024年12月31日。
江苏华辰的主要产品分为干式变压器、油浸式变压器、箱式变电站、电气成套设备。2023年、2024年1-6月,箱式变电站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58.83%,电气成套设备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30.73%,2024年1-6月,油浸式变压器的产能利用率为68.17%。
而江苏华辰此次公开发行可转债将再扩产能。
江苏华辰再融资拟募资总额不超过46,000.00万元,投资项目为新能源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一期)(下称“一期项目”)、新能源电力装备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下称“数字化工厂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招股书,一期项目与数字化工厂项目合计将新增新能源干式变压器产能1,056万kVA/年(含自用部分)、新能源油浸式变压器产能1,584万kVA/年(含自用部分)、新能源箱式变电站产能3,360台/年、新能源油浸式变压器油箱产能9,000台/年。
今年5月,江苏华辰在官网发布新闻《江苏华辰隆重举行新能源电力装备数字化工厂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奠基仪式》,文中提到,江苏华辰对新能源电力装备数字化工厂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下称“产业基地项目”)的总投资约为20亿元。
2024年8月,江苏华辰发布公告,为满足公司总投资预计20亿元的“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基地项目”的投资需求,改善现金流状况、降低经营风险、促进经营发展,拟以自有资产抵押,向民生银行徐州分行办理不超过5.38亿元项目贷款。
本次拟抵押的资产为两处项目土地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等,据不动产权编号,抵押的两处地块分别为可转债募投项目一期项目与数字化工厂项目的用地。
综上,江苏华辰在现金流缺血、负债增长、部分产品产能利用率过低的情况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产业基地项目扩大产能,其新增产能如何消化值得关注。我们将持续关注其再融资事项的进展。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研究论述,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