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  正文
尊重传统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
周黎明
2014年08月21日

1 服装是人们的装饰,也是对传统的继承。当下我们用服装来继承传统时,切记不要让它使我们产生隔阂。 最近,一场毕业典礼引起轰动。不是因为请了谁做演讲,也不是谁说了什么,而是因为到场的人的穿着。 这件事发生在江苏师范大学,照片一经上传引起全国关注。因为照片中的毕业生,老师们,甚至是请来的客人包括教育部的官员们都身着传统的服装——汉服。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汉服,顾名思义汉族服装,和传统的西方毕业服装——黑袍子加方形学士帽有些相似。 我不知道,西方人会不会把这看成是中国版的学士服。 但是,汉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汉服的“汉”字指的是汉族人,中国最大的民族,占到全国人口92%,全球人口的19%.。 汉族人如今的穿着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的穿着没什么不同。 我们习惯出席正式场合时穿着西式服装。 一种草根运动正在复兴汉服,活跃于某些场合。这种努力旨在宣示汉族的民族特性。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婚礼上,葬礼上,或是毕业典礼上效仿我们祖先的穿着呢? 当你看到中国其他民族和他们的多彩服饰在电视里的盛会频频大放异彩时,真会嫉妒的要命。 我就是汉族人,但是我从来不穿汉服。我都没有汉服,我家人也没有。 但是,我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汉族同胞们追赶汉服复兴潮流的骄傲和迫切心情。 尽管,汉服不像其他民族服饰那么复杂精巧,它仍然是我们的财富,保护它也是一种荣耀。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朝着同一个着装方向。 但是,任何运动,任何对规则的改变,不管它的出发点是否良好,都会不可避免的引起争议。 如果其中一名毕业生不是汉族人,拒绝穿汉服怎么办? 他们有权利不统一吗?应不应该鼓励他们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呢? 如果一个学生团体有多名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怎么办?他们会不会在一大片黑压压的学士服中特别突兀?那他们又作何感想? 这种对全球化的敏感排斥或许会引起民族的“不适”。 我相信,汉服复兴运动的人们肯定没有歧视我们其他民族同胞的意图。但是,作为大多数,我们有时候可能忘记了汉族传统并不一定能得到中国所有人的认可。 我不想称之为“民族意识钝化”,因为它并无恶意,也并不偏执。但是,这种观念容易转化为一种民族意识忽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禁止汉族人穿汉服是满族人在1644年开始统治中国后颁布的禁令。然后,满族人迫使汉族人,中国的大多数,穿满族人的服装,甚至留满族人的发型。 1911年,清朝垮台后,西方的影响如洪水般涌入中国,再没一点空隙复兴过去汉服的穿着。 优雅的女士裙装——旗袍或者长衫,中国女士常常把它作为晚礼服,就是满族人发明的。 对于热衷复兴汉文化以前光辉的人们来说,更为紧要的是推广那些认可度更高,适应场合更广的东西。 细看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它有时是民族融合,有时有民族冲突,再平常不过。 正如清廷迫使汉族人穿满族服装,汉族人也曾迫使一些少数民族放弃穿着本族的服饰。 好在现在是开放包容的时代,也是文明互赏的时代。 时尚界的瞬息万变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多种风格的态度。 在这种氛围下,复古服饰是最时髦的,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严格遵守旧式风俗。 有时候我在想,许多人参加这种复兴运动是不是因为这很时髦,而不是因为对文化的继承。 只要人们小心处理,不把汉服等同于整个国家的服装,不轻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选择,不对不愿意参加的汉族人蹙眉,怎么都行。 在人口流动有限的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曾居住在偏远省份,远离中土,很少有杂居。 然而,现在当你呼吁“让我们都穿汉服吧!”你会发现身边的同事朋友长相、行为和你并无迥异,但是却并不是汉族。 这将会越发平常。因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国家人口的流动。 我不曾留意过爱国歌曲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词,“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直到我听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员的抱怨。 我们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根本不长那样。在那些地区唱这种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异类。 我们常自称“炎黄子孙”,将之作为对中华民族的统称。 但是当我第一次去贵州,这个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省份,我了解到当地人自称“蚩尤子孙”,蚩尤是远古的九黎部落时期,一位半神话的部落首领。 据史书记载,炎黄打败了蚩尤,并将他驱逐到了山林里。 当我们骄傲的宣称自己是胜利方的后代,而我们的同胞是战败方的后代,他们会作何感想? 大多数汉族人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不同民族起源的人。 在广泛的汉族区域谈论那些问题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那些与我们体貌特征不同,服饰穿着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的人群的立场来看,我们也许就会明白过分强调那些事无意间就会让我们心生间隙,也会同别人产生隔阂。 毕竟,我们都是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的宗教和民族文化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包括我们那些小乡村里不同的做事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之间共同之处比起不同之处要多。 我们不应该使我们的不同之处成为我们交流的阻碍。 至于汉服的未来,它可能会置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位置,所谓的心灵万神殿。 这就意味着。你可能在很多报道的照片上看到人们身着汉服,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碰到这样的人,算你走运。 我正好有些少数民族朋友。我问他们什么时候穿他们多彩的民族服装,期待着他们说“婚礼、葬礼”之类的答案。 但是,他们回答:“我甚至都没有那样的衣服,更别说穿了。” 那么。他们在自己婚礼上穿什么呢?“西装”他们通常这样回答。 (中国日报周黎明 翻译:爱新闻 liangziyu1214)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