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  正文
逃离信息泛滥的漩涡
周黎明
2014年08月22日
毫无异议,网络改变了世界,但并不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从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它所带来的便利使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因此陷入信息泛滥的漩涡中。称之为“信息”与将“垃圾食品”归入“食品”大类中是一样的道理。 最近,中国国航(Air China)宣布在航班上开通空中网络服务的计划,这对很多中国乘客来说,一定是可喜的消息。中国几乎所有的机场都为乘客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它在航班延误时尤为必要。 作为飞行常客,我可以应付飞行中无法上网的几个小时,不去关注地面所发生的事。如果航行时间很长,我会选择小睡一会儿,或者浏览电影目录。我会随身带着几本书或其他印刷材料,以避免在飞行期间使用电子产品。 最近,我在澳洲内陆期间,亲身经历了一项计划之外的试验——在无网络状态下呆了几天。我所住的小旅馆只有一个卫星电话,是为紧急事件而预备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坐下来聊天……噢,还有看落日和星空。我从来没有感觉过如此亲近自然。完全与现代通信隔离,使我的生活节奏慢下了,也使我发现了我之前从未觉察到的小事物。 当然,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能长时间像隐士那样生活。但是人们对随时处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沉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高权力的幻想。世界上除了权力最大的人如总统和企业高管外,谁还需要全年无休地应对各种信息的连续轰炸?在流行文化中,他们被描绘成不停发出指令或在走廊大步走时还呵斥部下的形象。事实上,是部下毫无选择,才随时保持开机。我想,用不了多久,选择关掉手机将被视为权力的一种表现。 十几年前,上网还是一种恩惠、特权。现在它看起来却越来越像剪不断的脐带。对很多人来说,网络使他们的特点凸显出来,并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至少他们是如此假定的。 成为(虚拟)社区的一部分令人感觉良好,但是有一天你会完全不想再知道你成长的圈子所发生的事,更不用说每次遇到他们都向每个人问好。大多数人可以自我调整、走出不断检查更新的兴奋中,在需要交际与需要隐私中找到更健康的平衡。 如果你查看中国微博的界面,最有影响力的用户(如姚晨)明显不是最经常发微博的。 他们已经学习到与大众交流的艺术。但是新手往往将这个平台当成厨房水槽,把他们想说的都写出来,不管读者是谁。我注意到,一天转发超过十二篇微博的人几乎都不是媒体行业的人。你们看,那些和我做着类似工作的人把发微博当成工作,所以这个平台的可供选择性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但我同意以下观点:经常在线的人们给媒体行业带来了希望。一旦他们亲身感受在规定期限完成工作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失去作为平民记者或更可能是转发者的热情。 被各种选择淹没并不意味着人们会从中挑出最好的。中国一家科技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年轻人使用移动互联网情况的新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年轻人中最流行的活动。在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有1.4亿,年龄在15岁到24岁之间。在这个年龄层中,有40%的人每天至少花一小时玩游戏,另外有21%的人花两个小时以上玩游戏,只有8.2%的人不玩在线游戏。 此外,这些年轻人用手机看电影和电视节目,毫无疑问,电视作为家庭主要特征的时代注定要过去。27%的年轻人每天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用手掌大小的设备来娱乐。这段时间大约相当于看了一部故事片或三集电视连续剧。 现在,这些活动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年轻人的过度沉迷令人担忧。不用配镜师告诉我们,我们都知道,盯着一个小屏幕看太久对视力非常不好。至少可以说,目前为止,电子产品最经常的使用都不是用于学习。如果一个成天看电视的人突然获得超自然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他的长沙发,精神上的肥胖将是最经常得出的推论结果。 上周,中国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关于自拍上瘾现象的英国故事。它引用了一名专家的话:有些人沉迷于拍完美的自拍照,实质上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这再一次显示了极其鼓舞人心的电子产品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一场辩论可以就这些多用途的、体积不断变小的电脑,分析其好处与坏处,但是我所关注的甚至都不是这场辩论是否会有结论。常识告诉我们,好事太多了也会成为坏事——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 广义上,这是适度与上瘾之间的斗争。技术本身并没有过错。是技术的使用让我们分不清轻重缓急。我们在家庭或朋友聚会时,每个人都埋头玩博客或微博或类似的通信软件,把那些不在场的人(包括那些在网上认识的人)置于亲身在场的人之前。一些年轻人出现了明显的人格差异:他们线上所扮演的人物角色通常是友好的、健谈的,而线下的真实自己则相反,往往更冷淡,不注意周围环境。 我们的社会提倡保护消费者主义,有能力将每件事做到极致——如血拼到腿软为止,被吹捧为一种优点。这被看成是尽情享受生活的表现。 移动设备促进了网络的频繁使用,这是胡吃海喝的自然延伸。事实上,你可以自行停止一些活动,而不是拿学习教育当幌子来安抚对科技一无所知的父母,最后只会自欺欺人。(“但是,妈妈,我正在研究一篇学校的论文。”你不会在意同时你还在玩电子游戏、看最新的电视剧以及和十几个朋友聊天。) 这更像是在生活的宴席上走过场,每样东西都抓一点,但从不细细品尝其味道。 (中国日报周黎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