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学  >>  正文
德国中型企业的发展经验
新经学
2014年10月01日

20140712_WBD000_0

德国的中型企业——为人统称为Mittelstand——一向被誉为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流砥柱。就单个企业言,他们是不露锋芒的佼佼者。这些企业通常是家族企业,隐藏在小镇里,生产各种专门化的机器和零部件,只为与他们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所熟知。实验室仪器制造商赛多利斯(Sartorius)的总裁Joachim Kreuzburg说:“我们不挖掘金子,而是要把铲子卖给挖金子的人。”

然而,德国的隐形冠军在国际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官员和商人正在像朝圣一般前往德国,学习其中型企业的经营之道。他们的热情程度就好比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去日本学习丰田的经营之道。德国中型企业联合会BVMW的主席Mario Ohoven称,现在不管他去哪里,人们都要让他讲讲德国中型企业成功的秘诀。最近,伊朗和埃及就向德国请教过经验。

最近几年,德国经济实力大增,这让许多国家都想效仿其做法。如今,中小型企业似乎能为正萦绕着资本主义体系的隐患提供解决方法。一个是关于包容性(inclusiveness):一些国家担心经济活动过度地集中在一小部分巨头公司和一些大城市。另一个是年轻人失业问题:数百万年轻人没有工作,而老板们却在抱怨技能短缺。曼海姆大学(the Unviersity of Mannheim)的管理学教授Winfried Weber认为,中型企业一般有着强烈的地方归属感和严格的学徒制度,这意味着,在德国25岁以及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失业率仅为7.8%,而相比之下,这一比例在瑞士和西班牙分别是22.1%和54%。中型企业可以激发员工非凡的忠诚感:中型企业平均每年仅有2.7%的员工离职,而美国一些大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30%。

在前往德国学习中型企业奇迹的人中,韩国人是最虔诚的。文国炫(Moon Kook-hyun)是尿不湿制造商Yuhan-Kimberley的前总裁。他认为,韩国过度依赖一小部分巨头企业(韩国财团),现在必须重视扶持中小型规模的家庭企业。他十分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以至于他放下自己的商业生涯,转而进入议会。他曾在2007年参与总统竞选,但只得到5.7%的选票。但是,他的观点——公司不必太大——是合理的。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惠最近带领一群未来的中小型企业家去向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家楷模讨教经验。韩国还建立德国式的工人学校,培养聪明的年轻人成为技术行业的佼佼者。

文国炫现在正在中国为推进自己的事业而努力。每年,他都会为成数千家族企业领导人讲课,告诉他们德国有一千多家经历了好几代人的家族企业,而且他们还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竞争。他的说法正传递回德国,中国也在向德国派遣代表团。然而,一些谨慎的资本家认为,理解中型企业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办中小型企业。生产混凝土泵的普茨迈斯特公司(Putzmeister)和生产各种汽车内部电子元件的普瑞公司(Preh)就是两家最近被中国人收购的德国公司。

在宣布中型公司胜利之前,要记住两件事情。第一,商业模式从来不是可以运输的锁、股票和桶。德国模式依赖于学校和公司以及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模式在劳资关系呈对抗化的韩国或在热衷于劳动力流动的美国是很难建立的。英国人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尝试学习德国的学徒模式,但是收效甚微。

第二、中小型企业的变化很快:正如世界在向德国公司学习,而德国公司也在忙着向世界学习。生产过滤器、密封技术产品和润滑剂的科德宝公司(the Fredenberg Group)一直由科德宝家族经营,现在的掌门人是科德宝家族第八代。但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ohsen Sohi却是一位曾在伊朗待过20年的美国人。中型企业如今意识到他们不能只在小小的德国发展。为了保持竞争力,他们需要将产品生产全球化,并且为全球的客户服务——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正雇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生产头戴式耳机和麦克风的森海泽尔公司(Sennheiser)最近传给了下一代森海泽尔家族掌门人Andreas和Daniel。他们强调“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他们想向全球“具有创新意识的用户”学习:日本人对声音质量的要求很严格,而美国人对时尚很挑剔。

混合搭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朝圣者们”的德国之旅一无所获。事实上,如果富有和高薪的国家投资人力资本并专注于生产精密产品,那么那些国家就会因为全球化而繁荣昌盛。西方的工业公司学习精实生产时没有引进日本的管理资本化模式。像科德宝公司这样的德企正在不破坏自己根基的前提下拥抱全球化:Sohi学会了德语,赞扬自己公司的“中型企业精神”。管理科学因为吸取全球的想法并将其融合进生产配置中而一直进步。德国正确地将自己定位为实现这种融合的领先世界实验室。

来源:经济学人

译者:Catherinecy  

【责任编辑:管理员】
探问全球经济新问题,思考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