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布  >>  正文
改掉不良习惯有多难?
锺布
2015年01月26日

在世界各国过新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国家的人都热衷于定下“新年愿望”,从小孩到成人鲜有例外,不过,到年底能实现新年愿望的人少而又少。于是,第二年大家又开始“新年愿望”的游戏,并重复类似的年终结局。实现新年愿望为什么如此困难?换句话说,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为什么如此艰难?

尽管新年愿望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还是希望改变一些坏毛病,例如少喝酒,多吃菜;少看手机,多看书;少玩游戏,多运动;少宅家里,多旅游等等。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大家也不会郑重地定下这些新年愿望。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也就是说,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影响重大。这种影响尽管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我们,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左右,最终形成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

要改变坏毛病,心理学家建议:换换环境,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起来很简单,找到这类的案例也不难,远有“孟母三迁”的古训,近有美军在越战中 吸毒成瘾最后成功戒毒的实例。越战期间,政府发现,美军中有20%的士兵染上了吸食海洛英的习惯。尼克松总统甚为震惊,他下令美军必须把士兵戒毒当作新年 的头等大事来抓。

美军规定,吸毒士兵必须戒掉毒瘾才能返回美国。回国一年后,尼克松政府雇佣的研究人员,在1971年随访自称已经成功戒毒的美军士兵,结果发现,95%的士兵完全戒掉了毒瘾,并不再复吸。这一结果让其他医生和心理学家感到震惊,对这样的结果他们表示难以置信,因为他们知道,常人一旦吸毒成瘾, 即使在最好的戒毒所经过治疗,回家后的复吸率也近90%。于是他们认为,那些为政府工作的学者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直到40多年后的今 天,上述结论才在行为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找到依据,从而得到美国学界的认可。

上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改变人们行为的关键,是改变他们设定的目标,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要想成功改变不良行为,必须首先改 变人们对待这类行为的态度。一旦重新设定了修正后的目标,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能成功。比如为了鼓励参加捐血,通过广泛宣传改变人们对 捐血的态度,的确获得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学者很快就发现,目标设定法只对人们不常做的一些行为有较好的效果,例如捐血或参加公益活动等。这个办法对改变人们重复进行的一些习惯性行为收效甚微。例如抽烟,通过教育宣传可以转变人们对抽烟的态度,但如果再进一步,希望由此让人们戒烟,却异常困难。

心理学家认为,在研究人们行为改变中,必须引入环境因素对习惯的影响。他们发现,一旦某个行为在相同环境下多次重复,这类行为容易形成习惯,此后很 难通过改变个人的注意力,去改变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逐渐控制了人的行为习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人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因素怎么可能控 制我们的行为?

举例来说,如果抽烟的人每天都在办公楼的入口处附近抽烟,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暗示区。经常路过此地的烟民一到这里,可能就想要抽一支烟。 时间一长,这种暗示可以变得根深蒂固,烟民再也无法抵御抽根烟的诱惑。因此,尽管烟民并不一定想抽烟,但每天上班走到办公楼入口处,都会无意识地出现想抽 烟的念头。表面上看,环境因素并没有强迫烟民抽烟,倒是烟民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的暗示,并被逐渐同化。

如何才能更好地改变不良行为呢?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改变现有的环境,哪怕是很小的改变,也有助于人们改变行为。改变现有环境,能让人们增强重新掌控自己的心理意识。剧烈的环境改变帮助更大,就像当年越战中的美国士兵戒掉毒瘾。很多士兵在每日紧张的战争中,靠吸食海洛英逃避现实,而且海洛英在越南价格低廉并极容易获得。返回美国后,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环境,也无法轻易获取毒品,复吸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

强调环境因素并不等于说其他因素都不重要,比如责任心。做父母的人可能都知道,现在很小的孩子都会痴迷于电脑游戏;收走孩子的游戏机或iPad等科技产品,是否就能够限制孩子玩游戏呢?这样做的家长很少成功。因为你拿走了他们的游戏设备,他们还会从别的渠道得到这类科技产品。

最起作用的是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他们可以玩游戏,但必须是做完自己的功课或家务后再玩。只有获得了这样的责任感,孩子才能够管住自己。总之,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不是那么艰难。只要愿意改变身边的小环境,并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来年实现新年愿望,应该不会再难。

载《联合早报》2015年1月24日第26版《言论》

【责任编辑:管理员】
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关注新媒体及移动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