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  >>  正文
微信红包不爽了谁?
子非
2015年03月03日

2015年的微信和支付宝的一场红包秀,给中国的羊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喜庆。无论是微信110亿次的互动量,还是支付宝号称超过6亿元的礼金加礼券大派发,都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对生活和经济的渗透,即使是身在海外,也丝毫不受隔阂。在节日期间,无数人宁可盯着手机直到天色微明,摇到手腕酸痛,也不愿意错过一个几块钱的红包。 也难怪有段子说,除夕当天中国出现了一个交易量极大,金额和风险极低,交易者心态极好,买方和卖方都不顾一切地向对方发钱的人民币交易市场。这场春节盛宴对于中间商、广告商以及最终用户来讲,都是皆大欢喜,来自微信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的红包收发总量是2014年的200倍。如果说谁会有些略微不开心的话,我想,可能会包括银行的信用卡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些红包交易,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银行和支付系统的清算上,虽然麻烦一些,而且基本上无利可图,但对于银行来讲,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让人在意的,是红包和支付方式带来的信用转移,真真切切地威胁到了信用卡的未来。 银行经营风险,依赖信息的不对称和信用赚钱。尽管互联网公司同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但就信用一词来说,银行可以甩出其他类型公司几条街去。即便在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划分中,银行机构永远都是高信用,低风险的那一类。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信用卡代表持卡人的信用,但是对收款方来讲,更看重的其实是发卡行的信用能力。即当客户进行了支付后,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时足额地把钱付给收款人。如果未来有人能提供更方便、便宜的交易,更好的收付款方式,商家是一定不会拒绝的。而微信的使用者,多基于一种半封闭的社交圈,很多人彼此间处于一种知道对方,但没有来往的浅社交状态,比起完全的陌生人来讲,信任程度好上一些。但是通过红包支付,这种联系和信用被加强了,企鹅和阿里不仅是得到了用户的数据和活跃度,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支付双方的信任

 

支付宝和财付通此前一直扮演类似银行的中间商,作为买卖双方共同认可的协调人,不提供透支,不向持卡人收取报酬,也不参与刷卡分润,但是通过向商户收取年费以及依赖沉淀资金的利息赚钱。在提供了理财功能之后,还有理财服务方面的收益。由于不提供透支功能,所以要求你必须先有钱(哪怕是从银行信用卡里划过来的钱),再付款,这样有效地减少了自身的风险。而由于不参与交易分润,尽管很可能得罪银联或是VISA、Master Card,但很讨商家喜欢。就服务功能来讲,与信用卡不相上下,而且更容易推陈出新。

 

支付宝此前凭借着多年积累,创造了强大的信用能力,也积累了海量的沉淀资金。而微信支付则借助财付通底层支付系统,利用红包功能让更多的人选择了信任微信支付。难怪马蔚华会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信用卡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毕竟,少有银行会把积分和商户优惠绑到自己的借记卡上,而互联网公司的创新能力,又是企业群体中第一流的。 只要政策允许,企业愿意,安全问题能有个认可的解决方案,其实很容易给财付通或支付宝安上透支、分期付款等各式各样的信用卡功能,自动还款等功能也不在话下。对于收款方来说,无须再申请POS机,对于付款人来讲,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关联到所有的银行和付款交易。这条路,不是没人看到或是在走,自Iphone5开始的指纹开锁,就是明证。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曾从事外汇代客理财,理财业务管理,金融评论。曾为理财周报、中国城乡金融报、企业司库等写过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