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来了,就是深圳人
杨应森
2015年03月26日

去年仲春,因工作需要,我被总社派往深圳工作。

深圳人初次相识,往往首先都会相互问上一句:“老家哪里?”

深圳

初到深圳,第一个接待我的人: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也这样问我。

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1979年建市时、这座城市不过33.5万人口;而官方公布的数据,2014年末,深圳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

“欢迎您,来了,就是深圳人”,王京生部长接着热情地又对我说。这让我倍感到话语的亲切和温暧外,更感受到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所在。这也让我想起了深圳街头耸立的那些大幅公益广告牌,广告词就是这句“来了,就是深圳人”。

2009年8月,深圳人推选出了20种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并用“来了,就是深圳人”对入选的“多元包容”进行了通俗的解说;2010年底,“来了,就是深圳人”又被评选为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

尽管在广东,但深圳没有方言、没有“粤语优先”,哪怕普通话南腔北调、在这里畅行无阻;在深圳,粤菜不是“一味独霸”,川菜、湘菜、淮扬菜、东北菜满城飘香;粤剧也不是“一曲独唱”,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每周都会“戏聚星期六”。

3月25日晚,第四届“深圳戏剧节”拉开了帷幕,同台争艳的就是京剧《惜姣》、昆曲《红楼梦》和粤剧《雷雨》。

1983年从部队转业到深圳的潮阳人吴开松自称“老深圳”。这位深圳潮汕商会的首任会长觉得,正是深圳的包容,让他“从心里把自己看作深圳人”。

吴开松说,深圳的开放和包容,带来了深圳人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种尊重和理解就表现在宽容,宽容他人的失败、也宽容他人的选择”。

吴开松的老乡马化腾,曾因缺钱、打算卖掉“养不起”的两只小“企鹅”。深圳人没有嘲弄这位“囊中羞涩”的创新者,而是利用高交会、帮助他打造出庞大的“企鹅帝国”;近日人们热议的中国女首富周群飞,在深圳打工起家、羽翼渐丰后回湖南老家自立门户,叫板对阵的就是当年的深圳老东家。深圳人也没有怨怒这位背师者,反而认为“正是深圳的创新基因造就了周群飞”。

一位资深媒体人认为,深圳人的宽容来自自信,“嘲弄失意者、怨怒背师者只能表明自己的软弱,包容和宽容才是力量之源”。

深圳人自信、也自律。

在深圳,扎堆过马路、随意插队、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中国式陋习”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许多城市,而义工参与率、公交车让座率、义务献血率、人体器官捐献率却在国内城市名列前茅。

一位在123路公交车给老人让座的小伙子告诉我,他来深圳才一个月,“既然来了、就得讲深圳的规矩”。

“来了,就是深圳人”,对人包容、宽容,对己自信、自律,这就是深圳人的特质、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