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  >>  正文
火炎:老人和鱼鹰
火炎
2015年05月25日

今年76岁的黄月创和56岁的黄月明兄弟俩是阳朔县兴坪镇渔业村的渔民,一生靠漓江捕鱼为生,而如今却各自挑着两只鱼鹰在江边滩涂上,靠游船上的游客拍照来养活生计。这活儿很赚钱么?黄月创老人说:“那比起过去捕鱼差远了,游客每拍一次也就两元钱,还不一定天天都有”。既然如此,那他们为何放弃捕鱼,来做如此低廉的营生呢?

图片1

黄月创和黄月明兄弟靠漓江捕鱼为生,而如今靠着两只鱼鹰在江边滩涂上游船上的游客拍照来养活生计。火炎 摄

坐落在漓江边上的渔业村与兴坪镇隔江相望,漓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向东流去,正因为这里风光奇特,所以被称之为畅游漓江的黄金段。叶剑英元帅曾在这里留下诗句:“果然佳境在兴坪”。与渔业村相邻的一个村子叫做小渔村,因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专程进村参观而遐迩闻名。相比之下,渔业村可就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了。渔业村有10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全部都是漓江上的渔民,世代靠打渔为生,因此就没有划分到可以耕种的土地,漓江就成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本源了。“可是,自打漓江下游筑坝修建水电站后,本该逆水而上产卵的鱼就被拦在了大坝下游了,无法到漓江上游来产卵。尽管政府也多次在大坝上游播放了许多鱼苗,可是水电站一旦开闸,鱼苗又被冲到了下游。再加上沿江一些渔户用一些非法手段进行灭绝式捕鱼,使得本来鱼量已经减少的漓江更是无鱼可捕了。过去是鱼鹰养人,现在是人养鱼鹰。”渔业村的村主任黄高连望着漓江无奈地诉说着。

图片2

鱼鹰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火炎 摄

鱼鹰,又叫鸬鹚,黑色羽毛,嘴坚而长适于啄鱼,下喉部有个小囊,全蹼如鸭。鱼鹰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渔民将竹排划到鱼多处,竹排上的鱼鹰离船飞出,当发现鱼群时立即潜入水中,最深可潜入水下10多米,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小鱼,如若遇到大鱼时,鱼鹰就会二、三只共同完成,把大鱼连推带叼到船边,渔民立即用网捕捉。黄月创说“过去啊,一只鱼鹰在漓江上一年捕鱼几百斤,能养活一家人啊”。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渔民在让其捕鱼时,先用水草扎住鱼鹰皮囊下端,不让所捕的鱼进入鱼鹰肚子里,只能在皮囊中暂存。捕到鱼的鱼鹰跳上竹排,渔民一手抓鹰,把嘴里的鱼扔进舱里,然后从鱼篓里拿出一条小鱼填进鱼鹰嘴中,用手把草绳松开,让鱼鹰吞下小鱼,算是对它的酬劳。

图片3

捕到鱼的鱼鹰跳上竹排,渔民一手抓鹰,把嘴里的鱼扔进舱里。 火炎 摄

黄高连说:“在渔业村有个说法‘失去孩子不掉泪,失去鱼鹰会落泪。’一只好的鱼鹰可值万金,就是普通的一只也能卖到上千元。”什么样的鱼鹰就是好的呢?黄高连说:好的鱼鹰很聪敏,懂得给主人围鱼,就好像猎犬围猎一样。它们懂得把鱼群驱赶到一团,让主人一网打尽。好的鱼鹰可的确可以养活一家人啊。等它们老了不能再捕鱼时,渔民们不忍心用刀杀掉老鱼鹰。而是给它喂饱最后一顿鱼食,等天色昏暗下来,再用米酒把老鱼鹰灌醉,然后挖个坑掩埋了。这一切都是不能让女人和孩子们在场。渔民対鱼鹰是很有感情的,鱼鹰也很通人性。”没想到鱼鹰竟如此有灵性,那为何不多养一些呢?

黄月创老人捋了一下胸前的发白的胡须说:“我16岁就学会养鱼鹰了,这一辈子养过几十只鱼鹰。鱼鹰不好养活,一只雌鱼鹰一年虽说能下10多个蛋,但能不能孵化的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加上鱼鹰要天天捕鱼,不可能停下来孵小鹰,孵鹰蛋就交给有经验的老母鸡去完成,孵出的小鱼鹰羽毛生长的慢,热不得、冷不得,遇到太冷或太热的天气时,能活下来三、两只就算很好了。以前村子里家家都喂养着鱼鹰,不养不行啊,那是捕鱼的好手。可如今却不同了,自从漓江的鱼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也大多外出打工或去做旅游生意了。

图片4

黄月创老人说,我们这些老人还是舍不得丢弃鱼鹰啊。 火炎  摄

这样一来呢,养鱼鹰的人家也就少了很多,现在整个村子也就十来户人家还养,已经不是为了捕鱼了,而是给游客拍照用了。现在漓江里的鱼,连鱼鹰都喂不饱啊。”说到这儿,弟弟黄月明接着话茬说:“现在我们都是在街市上买鱼给鱼鹰喂,街市上的小鱼一斤少说都要六元,一只鱼鹰一天要吃八两,两只就要吃去近十元。可是,游客拍照一次才收两元钱。旺季的时候还好,遇上枯水季节,一天下来连喂鱼鹰的钱都赚不到,可鱼鹰每天还是要吃的啊。我们是渔民,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就靠着这漓江生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眼下呢,靠着漓江却没有鱼可打了,没有了鱼,我们的日子可就很是难过了。就这样,我们这些老人还是舍不得丢弃鱼鹰啊。”

图片5

黄月创兄弟每天都要和村里那几户养鱼鹰的人家结伴,撑着竹排到离村子几里外的景点岸边等候游船。 火炎 摄

黄月创兄弟每天都要和村里那几户养鱼鹰的人家结伴,撑着竹排到离村子几里外的景点岸边等候游船。每当有游船来到景点,他们就自发排队,轮流赶到游船边上,若有游客需要拍照片,他们便登船让游客扛着两头站着鱼鹰的竹竿留影。别看是上了游船,那也要看运气,好的时候可能排着队合影,一趟下来也能得个几十元,少的时候连十元都得不到。有时游船少了,一天也轮不上两趟。

图片6

黄昏时分,渔民们划上站立着鱼鹰的竹排,赶往摄影家们指定的景点。 火炎 摄

54岁的黄高连是渔业村的村委会主任,是个在桂林读过书又有些想法,而且愿意为村里人办实事的汉子,他是被村里人一致推选出来的村干部,面对眼下的困难,黄连高心情很是沉重。他说:村里靠捕鱼为生的人家都很困难,但他们一辈子都是以打渔为生,也做不了别的活计,那又咋办呢?所以,我一上任就在想办法。我现在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让大伙集资,买两条游船,我当过游船上的船长,开船不成问题。遇到的难题是这游船的许可证实在是很难申请下来。过些日子我要去趟南宁,看有没有办法拿下。再有一个就是,现在有许多国内外的摄影家们对漓江渔火很感兴趣,专程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找到村里养鱼鹰的渔民,让他们当演员进行创作。

图片7

黄月创兄弟俩在鱼排上点燃渔灯,摄影家们在岸边上拍片创作,远远看去颇有意境。 火炎 摄

黄昏时分,我们看到一批国外摄影家雇佣了村里的渔民到江边拍摄,渔民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划上站立着鱼鹰的竹排,赶往摄影家们指定的景点,然后点燃渔灯,在山水间供摄影家们在岸边上拍片创作,远远看去颇有意境。“每支竹排出船一次一百元。看咋样能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拍照片。”黄高连打算一方面靠来这里拍过照片的摄影家们多多宣传,一方面在村里整合资源,统一管理,轮流出船,让村里人都有得钱挣。“这样一来,鱼鹰就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只是不去捕鱼,而是转行当“演员”搞旅游了。”说到这儿,黄连高的神情稍显轻松了些。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