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  正文
陨灭的大师、美丽的心灵与博弈的魅力
张敬伟
2015年05月26日

你可能不知道纳什,但不会不晓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不会忘了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的心灵》。

这就是红尘世界对大师的观照与评价。凡庸者所及,无非是功利的感受、娱乐的体验,对于专业性的理论--哪怕是在实践中发挥效用并深度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人们也不可能对原初理论有所理解,更遑论深刻探究了。

纳什是博弈论大师,是数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奇才。但是在社会公众的印象中,他或是早就隐匿于主流世界的精神病患者,甚至就是一个被学界和红尘世界以往的废人。人们对于纳什夫妇的印象,也许只有以其夫妇为原型的电影《美丽心灵》了。

当纳什夫妇再次进入公共视野时,却以一种悲剧的方式--86岁的纳什和他82岁的妻子在美国新泽西因车祸身亡。大师陨灭,令人唏嘘--正如《美丽心灵》的主演、著名演员罗素·克罗在其微博上对纳什夫妇的感叹:“了不起的伴侣,美丽的头脑,美丽的心。”

多年来安于孤独和平凡的纳什夫妇,有克罗两个“美丽”评价,足以让纳什伉俪含笑步入天堂。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其人生传奇并不仅仅局限于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还有他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影响社会经济进程的博弈论。

其数学成就不必说,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演算,人们不会感兴趣。但是其提出的“纳什均衡”博弈理论,却是相当有趣。可以说,受到高等教育乃至一般人,都能深切理解并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

大至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小至人际关系,都可以用“纳什均衡”来解释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动态复杂的博弈关系。可以说,“纳什均衡”对人类社会的文明秩序和文化生态,从法制和伦理构成要素之外,用利益关系的双边和多元调整来进行更接近人性的评估与分析。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利益关系,更加贴合“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1994年,纳什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大师约翰·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膺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具价值的“奖项”。

有了“纳什均衡”,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研究深度及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宏观、微观、民生各种经济学概念与实践深度融合。也许纳什是个木讷、孤独甚至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但其博弈论所探及的却是人世间最复杂和最难把控的各种博弈因素的理性分析,于是才有让普通人看上去会使然一笑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因而,若陷入掉书袋的逻辑中,“纳什均衡”中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看上去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但人们显然可以用更为通俗的方式--即像理解“囚徒困境”那样去理解“纳什均衡”,那么之于博弈论可能就明晰通达许多。

1950年代,纳什发表《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非合作博弈》(1951)。在我看来,这是很有趣的时代节点--纳什大师似已通过“纳什均衡”参透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普通人际关系的普遍规律,打开了破解上述注重利益关系奥秘的钥匙。不过,纳什大师不是上帝,他在“纳什均衡”中设定了不确定的博弈因素,因而结局并不容易预见。

但也许是巧合,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自那时起并未发生1950年代之前的残酷世界大战。即便是“冷战”时代,东西方对抗看似充满“零和博弈”的悲观,但在意识形态冲突中又夹杂着地缘政治的利益纠葛,因而世界秩序看似二元对立实际却呈现出多极化态势。“冷战”结束,弗朗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却成笑谈,“自由世界”的一统山河幻想却被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所替代。

全球化态势下,西方国家习惯性地意识形态偏执和坚持地缘政治强势。但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秩序在结构中重整。西方世界在分化,新兴市场在崛起,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在重构...但是,在诸多纷乱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中,传统强国在现实焦虑中往往选择损人利已与损人不利己的博弈策略,新兴市场则期望以求同存异或多赢策略赢得传统强国的利益确认。但不管如何,那种以武力维持旧河山和破旧立新成就新秩序的零和博弈,似乎很难在21世纪的地球上演。

“纳什均衡”不是教给世界如何博弈的秘笈,而是探究出来的博弈论模型。然而,通过“纳什均衡”,这个世界也学会了更为聪明和多赢的博弈。这或许就是“纳什均衡”的理论和实践魅力。

大师陨灭,永垂不朽。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际关系、财经专栏作者;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