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  >>  正文
尼泊尔重建,不要重复海地故事
付敬
2015年06月02日

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后,米兰接棒本届世博,以“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用一场绚丽多彩的盛会为向世人展示全球人口2050年达90亿时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凭借着创新的想法、高科技的动画展示、生动的互动环节以及可口诱人的美食,德国馆、英国馆、意大利馆、韩国馆、日本馆和中国馆等毫无悬念地成为本届世博会的最大亮点。

上周我花了两天时间体验米兰世博会,深受启发。不过与尼泊尔馆和海地馆经理们的谈话却让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这两个国家都曾受到过毁灭性地震的重创:2010年一月海地遭受里氏7.0级地震;而前不久的四月,尼泊尔则经历了里氏8.1级强地震。

在世博参观过程中,看到尼泊尔馆前降的半旗,才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被致命强地震夺走9000多条生命的国家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完全没有心情融入世博会欢乐轻松的氛围里。

尽管尚未完工,但尼泊尔馆已经通过其外部的景观建设让世人领略到了这个国家丰厚的建筑文化。就在旗杆不远处摆放着一个捐款箱,旁边坐着两位面露倦色、表情凝重的尼泊尔人,此情此景让我不禁回想到一段似曾相识的历史,不免感同身受。

大约七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性地震使我的家乡四川省部分地区支离破碎。也正因如此,我十分理解尼泊尔人民所经历的沉重悲痛。中年的Rabi?Shrestha是尼泊尔馆三位负责人之一,他说他的十二名同事已经回国参与营救及震后重建工作。但同时,Shrestha也不忘向每一位通过捐款来帮助尼泊尔受难者的世博游客们道一声感谢。

和Shrestha交谈过后,我继续着世博参观之旅。走在世博园的主干道上,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玻璃制成的捐款箱,它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个捐款箱是世博主办方设立的,尽显东道主的细心与关怀。

距尼泊尔馆一公里开外便是海地馆。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展厅面积还不足一个普通教室大,摆放着各式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当问及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如何时,两名海地馆经理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据他们介绍,就连总统府的修建也因组织协调不当迟迟无法完工。当年地震发生后,超过6000个国际组织参与了海地的震后重建工作,承诺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捐款,但这笔重建款却还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到账。

这两位海地馆的经理对于中国在汶川地震后展开的重建工作表示非常敬佩,他们希望海地也可以有幸在如此有效的领导层带领下推进重建工程。

在参观了尼泊尔馆、海地馆、古巴馆和苏丹馆之后,我深深感受到2015米兰世博会其实也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目前世界上存在的那些强烈的地区差异。

联合国将2015年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全球行动促进共同发展。而灾后恢复重建则应该被视为该行动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如果因协调管理不当而使得重建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那么这将会导致受灾的许多家庭永远无法走出贫困的阴影。

尼泊尔、海地、日本和中国都先后在2008年之后遭受强地震重创,而这四个国家灾后重建工作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也在提醒着国际社会:单纯依靠捐款来帮助受灾群众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与此同时,这也是在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我们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尼泊尔的重建计划不会重复海地的悲剧。

(本文是中国日报欧盟分社首席记者付敬于6月2在《中国日报》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由欧盟分社实习记者郜爽翻译)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欧盟分社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