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荔华  >>  正文
周荔华:火炉武汉度夏图景
周荔华
2015年08月04日
 

今天的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说,“持续了近一周的晴热高温天气升级,8月3号江城以35.2℃的高温迎来了江城入伏以来的最热一天,为此,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的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但是,报道转头说:“不过,省内部分城市热浪却比江城更胜一筹,放眼国内,华东部分沿海城市更是达到了38℃,酷热难当”。因此,武汉,这个被称为火炉的“高温”君,在全国普遍高温的环境下,很低调了。
高温得低调,这也算是武汉酷暑炎炎的又一个意外的新词了。
在武汉,纳凉与度夏可是件大事。武汉的夏天是出了名的热,高温与高湿合为一体,形成了知名的“大火炉”之称。有人说,空调是武汉人夏天的救命稻草,突然停电,往往是被市民投诉最急迫的事。而在那些漫漫的没有空调的年代里,武汉人度夏以极为独特的“竹床阵”闻名。
那些年的老汉口,每到晚上六七点左右,太阳渐渐隐去,空气中的热气还未完全消散,这时候街坊们开始热闹了。男人们个个光着膀子,武汉话叫“打赤膊”,肩上搭条毛巾,吸着拖鞋,后面还跟着个小伢,一起抬着竹床到街上,沿着街摆好。女士们则提桶水泼到地面降温,滚烫的地面瞬间“呲”的一声升腾起雾气。各家摆好的竹床连成片,小伢们迫不及待的就跳上去,可以从街这头的竹床连连跳到另一头的竹床。大人们摇起蒲扇拉家常,小伢们嬉戏追闹。晚饭吃得晚点的,再把竹床当餐桌,邻里之间也互相带着自制的凉菜和小酒串串竹床阵。很多40岁左右的武汉人心中还保存着这美好的童年记忆。
随着空调的普及,80年代开始,竹床阵越来越少,到了90年代初,基本就难见竹床出现在街头。它像夏夜洒在地上的凉水一样消失在时光的蒸腾里。

新的时代,新的消暑方式成为新的风景。
90年代初,武汉开始出现“水上世界”,到水上世界去玩,成为孩子们的新宠,最热的那几天,仿佛这城市放假的孩子们都来到这里了,虽然大家都趁着晚上去,但仍然免不了烈日下面“煮饺子”,无奈的大人也陪着孩子们晒着凉着乐着。

武汉是火炉,也是江城,因而,到江边戏水也是武汉一贯的消暑纳凉一景。
武汉长江大桥下、汉口集家嘴码头、晴川桥等地由于江水地理位置方便,成为比较集中的戏水地。胆子大的,爬到桥墩中段,再往水里跳----从桥墩往水里跳,似乎成为了媒体上惯用的武汉夏季标配图片。胆子小的,带着泳具,在浅水区玩玩水。集家嘴码头,由于地势方便,这里最多时有数千人戏水。汉口江滩建成后,这里的戏水平台成为更多大人孩子放心玩水的地方。
这两天,前阵大雨冲洗过的武汉碧空如洗,微信上大家争相“刷蓝屏”。随着城市绿化治霾,武汉人已经开始习惯树荫葱葱里话蓝天好,微风阵阵中看白云飘。地铁开通、宽阔的省图开放、不断增多的商业街区,大家发现蹭凉新去处多了起来,不仅仅是再难见竹床阵的身影,似乎社区纳凉室也少人光顾了。
度夏纳凉,对武汉的市民来说是生活大事,对政府来说是城市宜居大事。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凉爽,还可以有内心的幸福。  
关于作者:周荔华,中国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