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  正文
袁慧:鄂尔多斯印象(一)——文化的馈赠
袁慧
2015年08月21日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是一座名城,也是我的家乡。它的名气源于这片土地上富饶的资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那些傲人的数字,或许还有留在大家心中的一些疑问。
前不久,恰逢参加鄂尔多斯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民运会,不到一周的时间,让我有机会从美丽的康巴什新区到成吉思汗陵,从乌兰木伦河的夜晚到双驹广场的百姓联欢,不过和其它游客相比,感受之余,我似乎更是在找寻一些答案。

鄂尔多斯乌审旗萨拉乌苏国家地质公园
鄂尔多斯乌审旗萨拉乌苏国家地质公园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围绕四周,黄河的支流无定河从陕西缓缓流经这里,自然地将沙地和黄土丘陵融为一体。在这里,它被称为萨拉乌苏河,它的背后便是让世界考古学界关注的萨拉乌苏文化遗址,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考古学家们期盼从发现的人的门齿和诸多动物的化石群探索人类的文明,而我则更幻想着听着鸟鸣,行走在这个湾连着湾,沙地和草原环绕的峡谷边会是什么感觉!
农历三月二十一,查干苏鲁克大典也叫春祭,又一次在成吉思汗陵举行,查干苏鲁克,蒙古语意为洁白的畜群,因为要挤洒99匹白母马的鲜奶酒祭苍天,因而也被称为鲜奶祭。
蒙古族崇拜天地,崇拜大自然,从成吉思汗年代到今天,这项延续了800多年的祭祀活动就是要祈求人畜兴旺、大地平安。2015年的春祭,超过10万人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齐聚伊金霍洛,参加大典,这其中,除了蒙古族同胞,还有来自国内、国外对成吉思汗文化怀有深厚兴趣的朋友们。

巴音青克勒老人与他最喜欢的白马。冯永斌摄
巴音青克勒老人与他最喜欢的白马。冯永斌摄
坐在蒙古包里,67岁的巴音青克勒老人非常的健谈,他身上那种蒙古族特有的热情把我们紧紧的包围着,一边品着奶茶的香气,一边听着他和白马的故事,虽然时而汉语、时而蒙语,却丝毫不影响我们体味他的传奇。老人是达尔扈特人,就是守陵人,从成吉思汗白宫建立那天开始,他的祖辈们,就坚守着世代守护成吉思汗陵的神圣义务,使成吉思汗祭祀活动世代相传。老人和马有着特殊的感情,一辈子爱马,到今天,他出行仍然是骑马。为了让我们拍照,老人特意换上了蒙古袍,为我们表演了走马、跑马,并带我们看他最喜欢的一匹白马。现在,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朋友,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他的99匹的白母马参加下一个春祭。
鄂尔多斯人,性格开朗、淳朴、能歌善舞,每当有远方的朋友来,献上哈达和好酒是必须的。当我第一次看着朋友手中蓝色哈达上那满满一银碗的白酒,心里就是发怵,耳边深情的祝酒歌响起、天籁般的鄂尔多斯长调唱起,一首接着一首,甚至是即兴编词的演唱,听着听着,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手上的白酒已经一饮而尽。而那种辛辣、热烈也早已融化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了!
想写的东西很多,此时只感到内心的单薄。无论是三万五千年前的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绚丽夺目的青铜器文化,还是个性鲜明的鄂尔多斯音乐舞蹈,以及由成吉思汗陵所塑造出的祭祀文化、游牧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随便走近哪一个篇章,都能挖掘出它们背后精彩的故事和带给我们久久的回味。

与巴音青克勒老人畅谈。冯永斌摄
与巴音青克勒老人畅谈。冯永斌摄
外面的朋友或许会羡慕这里的煤炭、稀土、天然气资源,如果把它们比作是大自然对鄂尔多斯的馈赠,那么这些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民俗就是文化的馈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文化更造就一方人,在我看来,和大自然的馈赠相比,这些文化的馈赠对鄂尔多斯而言则更加慷慨、醇厚和滋养!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