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崔杰:习主席来访,让我感觉离祖国更近了
说天下
2015年09月24日

导语:最近,大家都在热议习主席访美。作为第一站的西雅图,又是备受瞩目。广播里DJ在讨论他们的议题,讨论哪些路段会封路,讨论是否应该在家工作。听着这些,仿佛离家,离祖国更近了。

2007年圣诞节,我费力地分辨着印度的士司机的英文,看着不停快速刷动的雨刷器和外面阴霾的天空。一路没有什么高层建筑,我怀疑自己到了乡下。直到下车,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身处传说中的“西方花花世界”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微软主园区所在地Redmond的城市规划之一便是只允许四层以下的建筑。

我们挑了圣诞节来到西雅图,原以为会更加热闹好玩,谁成想发现超市店铺关门大吉,人们都忙着家庭聚会,大街上越发空旷冷清。我和老公只能到中国超市买了两包速冻饺子,开始了我们在美国水土不服的第一天。

我们住进了微软提供的temporary house. 来美国是因为老公接受了美国微软总部的offer从中国微软调任至此。Temporary house 布置得简洁温馨,每周都有专人过来做清洁。时隔多年我总是会想起那里的熏香,一种掺和了松香、肉桂和焦糖的味道。那种味道和着西雅图延绵不绝的雨水,映衬着我当时对未来茫然的心境。

其实说起来,我们比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境况已经好了很多。不像早期的偷渡客,只能在中餐馆打黑工,每天为生计身份发愁;也不像学生,需要整天忙课业忙毕业。而像我们这种非典型科技移民,在西雅图绝对是占有相当大比例的。

微软、 Amazon、波音,外加众多知名科技公司(如谷歌、脸书)的分部都坐落于此,吸引着世界各地的IT精英。除了中国,印度和东欧国家也是科技移民输出大国。有人戏称,在西雅图,尤其是east side, 如果天上掉下一块砖拍到5个人,肯定有3个是这几个大公司的,还有2个是家属。

网络时代的兴起使得这个最初以伐木、造船业为主的沿海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个科技中心,并悄然改变着它的人口构成。我的一个美国朋友Ashley说,她早年上学的时候全都是白人。当她第一次看到黑人同学时怕极了,以至于远远跟踪了他好久。现在西雅图人口已经非常多样化,她孙子的班上,几乎什么人种都有。

西雅图东区的小城Redmond和Bellevue的亚裔人口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约占26.7%;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口约占62.1%,学历、收入水平都远超美国平均线。

所以虽然我们总抱怨西雅图中餐馆的水准,中餐馆却是遍地开花,华人超市里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

科技公司的程序员们大都穿着随便。西雅图的居民也是如此。基本上sneaker和防雨冲锋衣是标配。西雅图虽然一年三季都在下雨,却很少有人打伞。据说打伞的都不是本地人。在我眼里,西雅图的散漫和随意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是平和的。在这里,陌生人在路上遇到会相互微笑致意。不像纽约那样的大城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眼神冷漠。

刚过来的时候难免有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毕竟我也是辞掉国内好工作抛弃一切从头开始。某天,当我跟我的一位授课老师在华盛顿大学校园里就一门考试攀谈的时候,我说,我很焦虑,这门考试我一定得考好。她说,你看看远处的雪山,你看看这阳光,生活中不是只有一门考试。我抬起头,突然发现我真的没有好好享受西雅图的美。尽管三季是雨,没有雨的夏天,西雅图绝对是天堂。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能记得那场对话。惊觉我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为非此即彼。人生不是只有一个模式,成功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后来我慢慢接触到很多有故事的人,有人为了环游世界只做短期合同工,有人为了理想放弃稳定工作南漂好莱坞,有人把爱好做成事业,也有人把事业做成爱好,但无一不是,自信从容,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评判和束缚自己。

美国人最爱说的两句话:be yourself; who cares. 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的我,可以不费劲地听懂印度式英语,每天一杯咖啡,吃饭喝冰水。除此之外,却还是喜欢中餐,朋友也还是中国人居多。

当然,也曾经在图书馆碰到美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也有美国朋友非跟我理论微软招大量中国人印度人是因为他们工资比美国人低。

但总体上,谈论中国的时候我们更硬气了。每个人都想开拓中国市场,奢侈品商场的美国销售小姐竟然主动要加我微信号,西雅图最高的楼层被中国人买下了,西雅图房市上的百万豪宅经常被中国买家现金拍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学校餐厅,和一位伊拉克同学谈到毕业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大不了你可以回中国,而我们,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作者:崔杰,西雅图当地华裔

【责任编辑:管理员】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