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振羽  >>  正文
厉振羽:拨云见日看中美关系 美对华杂音无须过于关注
厉振羽
2015年09月26日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开始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双方面向未来规划两国关系的一次关键性访问,意义非凡,举世瞩目。

然而,就在习近平主席即将访美之际,美国总统参选人、主流媒体等却对华"放狠话"--"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和"中国崩溃论"等各种杂音再次甚嚣尘上。他们甚至威胁要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

很多业界人士担心,美方一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此番对华非难的汹涌浪潮会对习主席访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进而不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其实,对于这些非难和指责大可不必太过放在心上,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不必对表象过于关注,中美关系也不会因为这些责难就受到本质影响。在习主席访美之际美方出现对华杂音,并非因为中美关系出现了不可调和的问题,而是与美国大选等因素有关。

现下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季,拿中国当"挡箭牌"以回避国内自身问题早已成为美国大选的"保留节目"。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问题已从美国大选辨题中昙花一现的议题,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皮球,被候选人踢来踢去。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中国,比承认自身政策方面存在不足并试图积极改变要容易得多。候选人们借批评中国来取悦更多选民。甚至一些候选人的对华抨击毫无根据,完全流于情绪宣泄,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如这次参选的地产大亨特朗普,他的言论就显得极其不负责任。

然而,历史已经多次证实,美国大选期间的"嘴硬"并不等于政策硬,"好戏"收场后,"生意"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在过去的总统竞选宣传中,候选人对华的强硬"承诺"往往在其成功当选后便被搁置一旁。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克林顿竞选时都曾批评过中国,但就职后却又都采取了与中国合作的务实态度。乔治·W·布什竞选总统时曾批评其前任克林顿称中国为战略合作伙伴,而他说中国应该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但当选之后,布什便将该标签弃置一旁。当中国飞机与一架美国侦察机在南中国海上空相撞后,布什曾努力避免中美发生政治危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曾欢迎北京提议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甚至是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作为候选人时也曾指责其前任小布什未对所谓"中国操纵汇率"进行惩戒,然而在任职总统的七年里,奥巴马却从未正式指责过中国的汇率。

然而,这次的情况是否略有不同呢?业界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一些美国政客与主流媒体等在习主席访美前制造紧张氛围,除与大选因素有关,也不排除其要利用舆论向中国施压,以增加谈判筹码,进而力图在会晤中赢得主动的动机。

客观上讲,这种复杂的舆论环境的确会增加习主席本次访美的挑战性,但并不会动摇中美关系的基石。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走向。随着美国总统竞选的日趋激烈,对华的"强硬"言论还很可能更甚,这些仅是问题的表象,不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本质因素,因此也无须过于关注与担忧。中美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因素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强化这种战略依存,这才是为获得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所应该关注的。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双语作家、学者,美国财经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传播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撰写十余个国际知名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