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包容互利,全球反恐的中国"药方"
张榕博
2015年11月18日

11月14日,巴黎发生的一场极端恐怖袭击,打乱了这个月两场世界性经济会议的焦点。

欧盟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站在一起,为遇难者默哀,表达谴责。在亚洲举行的APEC会议上,地区反恐议题定势必还会提上桌面。

从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枪声,到今天遍布全球的暴恐袭击,地区动荡成为全球问题的导火索并非第一次。如果说这一次IS组织用炸弹、扫射与滥杀无辜向世界发出的这个极强信号,是全球边缘性国家和地区参与世界问题讨论的一种方式,似乎也有几分历史的苟同。

而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们都清楚,从欧洲飓风战机射出的复仇导弹,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那么,从G20到APEC,我们能否从今年恐怖主义阴影下的世界经济体峰会中读出反恐的对策?习近平主席《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是否也有全球反恐的"药方"呢?

先看看这两场会议的主题吧,安塔利亚峰会主题为"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而马尼拉峰会的主题是"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

简而言之,包容。

从马克思第一次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对矛盾摆上明面儿开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设"坎",独享经济文明成果,芥蒂包容共赢已然一百多年了。

然而,矛盾终究会爆发。比如两次世界经济会议发起的原因吧,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渐成潮流;另一个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

一句话,同一片蓝天下,不包容真不行。

有人说,叙利亚男童亚蓝的遗体冲上欧洲大陆的沙滩时,多少欧洲人痛悼,人家不宽容,不包容么?

但那只是普通百姓,西方却一面忙着关闭大门,一面继续扔炸弹呢。

那么在"不包容"面前,如何理解今天的叙利亚危机以及IS恐怖组织的极端做法呢?

形而上学一点说,世界经济发展最终积累出丰硕的人类文明成果,而先进地区的文明成果注定会向低文明地区外溢,这便是各种领域的全球化。

可基于文明成果之下的物质财富,诸如经济水平、消费层次、社会保障以及国家福利等,却并非全球化的,而是一国私有。

在这个背景下,先进文明地区又通过经济发展全球化,继续攫取低文明地区的资源,却不愿把成果共享,这就产生了"不包容"的矛盾。

叙利亚问题呢,可以理解为先进文明国家要他们按照先进文明的方式建国生活,但却不给予任何先进文明产生的物质成果,甚至用大棒加制裁"鞭策",这便激化了矛盾。

这或许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迄今为止中东政策的最大败笔,这也是IS能够生存并掀起波澜的"土壤"。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恐怖的教义找寻到任何仍处于低文明状态下的人群,他们找到了矛盾,就有兜售不满与仇恨的机会。在一国范围内,低文明的人群可能是社会边缘人群;在世界范围内,低文明的人群便是一些处于贫困之中的落后国家。

而恐怖组织今天还利用了高文明地区向全球分享出来的那些文明成果,诸如推特、脸书,PS4,传播他们的教义,形成了针对高文明世界的非对称作战优势,"反制"高文明世界。这对发达国家而言,不能不说是个讽刺。

结果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经济矛盾成了世界难题。

如此浅显的恐怖主义问题根源,难道各国认识不到么?

其实,大家早知道了。两场世界性会议在某种程度上便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源而起,大家讨论的问题核心其实就是"包容"在全球化的两个核心方向:发展与分配。

实际上,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成为发展与分配问题。

有一项预测认为,最富有1%人口所拥有的财富很快将超过其余99%人口的财富之和。

对此,去年轰动全球的经济学著作《21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说,世界不平等问题正进一步加剧,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可能会撕裂全球化进程。

突显的一个事实是,虽然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全球收入不平等在很多衡量标准上有所降低,但与此同时,全球复苏没有让社会各阶层得到充分共享。

那么,这种难题没有解决办法么?

事实上,各国曾先后采用过"先发展,后分配"、"重分配,轻发展"以及"边分配,边发展"的发展模式。采用最后一种方式的国家和地区保持着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消除贫困的成绩也是喜人的。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是可以兼顾的,国家性与世界性的"包容"难题并非无解。

观察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这便是最好的例证。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不能不说,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思路颇具解决世界难题的眼光。

习近平主席曾在许多国际场合强调,各国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在同享机遇时共迎挑战,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此次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以魏源的《默觚·治篇八》"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的古语"点拨"与会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这也恰如解决世界恐怖主义、地区动荡以及贫困的一剂"良药"。

事实上,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雷默早在2004年便提出:中国正展示出通过向世界提供新的发展和力量重塑国际秩序的能力,并通过和平共赢而非依赖武力解决问题,这种"榜样"的效应日后被世界多国称作"北京共识"。

今天,这种共识正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对外合作共享发展战略成为"中国方案"。这无疑对推动各国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就业和解决全球贫穷与不平等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可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西方偏要按照二次大战时的做法解决。

结果呢,大家都清楚地看到,西方社会发动两次伊拉克战争,让一个稳定的国家陷入战乱;在利比亚发动的"阿拉伯之春",造成了该国走向持续动荡。这几年,趁着叙利亚政权更迭,西方又要武装干预叙利亚局势,结果IS趁虚而入,大量难民涌入欧洲。

而中国这几年是怎么做的呢?

在阿富汗,中国为其提供经济援助,修建公路与水坝,并通过"一带一路"将阿富汗从一个内陆国家发展成一个区域相通的地缘枢纽,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减少了百姓因贫困参与恐怖组织的几率。

在中亚五国,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扩大经贸、能源、互联互通、人文等领域合作,加强安全执法和防务协作,共同打击"三股势力"。

在土耳其,两国深化政治、经济、能源、文化、安全、旅游等各领域合作,土承诺不允许在土从事反华活动。

在非洲,中国的援助与开发让饱受战乱的刚果等国有了恢复国家秩序的能力和希望。

通俗地说,"中国方案"在让各国各区便发展,便受益。政府搞经济,百姓忙着赚钱,恐怖组织在这些地区自然少了滋生的土壤。

习主席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

当中国对缩小全球收入差距作出贡献,让成百上千万人摆脱贫困时,恐怖主义或许就不再是地区问题的代言,而有希望降低为普通治安或者犯罪的个案。

笔者认为,"中国方案"如今不仅是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样可以成为解决恐怖主义的"范例"。包容互利也将作为一个标尺,检验世界各国政府解决恐怖主义根源,造福全球百姓的诚意。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