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东  >>  正文
胡美东:木偶的春天(上)
胡美东
2015年11月18日

泉州木偶剧团在第四节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上表演精彩节目,幕后的表演艺术家是真正的主角。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千年木偶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看电影、看木偶戏、看汉剧是福建农村的三大高雅文化娱乐活动。
儿时对傀儡戏(即木偶戏)的印象是比电影难懂。其实是大多农村小孩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尽管我和小伙伴用小竹筒和绳线亲手制作过各种小木偶,但是对戏中《 说岳》、《 水浒》等典故仍然一知半解,看戏无非图个热闹喜庆。

“木偶书法家” 。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福建木偶表演艺术家在给即将上台表演的木偶整装。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日历翻到本月上旬,在泉州举办的亚艺节上看国际木偶大汇演,看点绝然不同以往。上乘的木偶戏,如同张曼玉、章子怡、成龙等大腕演员高水准的表演,细腻入骨、惟妙惟肖、收放自如;与看大片不同的是,我会无时不刻地关注后面的大师如何操纵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如何让木偶活起来,现场参与感特别强烈。
这种不由自主的参与感,让我感受到了木偶的心跳。
提线木偶 亦作string puppet。 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
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俗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台湾诸罗山金光布袋戏在第四节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上表演精彩节目。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话”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词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方言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泉州木偶戏在小金门东坑社区演出,台后的艺术家将艺术灵魂延伸到了木偶身上。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 嘉礼”戏,又称“ 加礼”戏,古称“ 悬丝傀儡”,又名线戏。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此戏目前在福建地区仍然很兴盛!而福建福州十邑地区如屏南县以及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都保留得较为完好。

扬州木偶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 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汉族传统工艺珍品。 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作者:胡美东,中国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