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从万隆精神到命运共同体,中国总理两次握住亚洲大局
张榕博
2015年11月26日

2015年是亚非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同样也是中国崛起后外交领域挑战最多的一年之一。当人们对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上三度力挽狂澜,树立万隆精神记忆犹新时,今天的亚洲命运、南海危机、一带一路挑战三大问题也考验新时期的亚州"团结"大会。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天三会多轮会谈中再次展现出中国总理的外交魅力,三度把握大局,让友好、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亚洲发展的新方向。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60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亚非首脑会议上表现吧。

那时,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出现了一个面积占亚洲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猜疑与恐惧同样弥漫于亚洲世界。

在这种严酷局面下,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先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的暗杀,又在万隆会议的第一天结束时遭遇意识形态攻击--新中国被抹黑成扰乱世界秩序的三大因素之一。

没想到,周恩来总理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一席话,把敌视与紧张气氛中的亚洲各国拉了回来。

第二天,又一轮意识形态攻击被周总理以私下会晤的沟通化解。第三天,当亚非结盟国家与不结盟国家的争吵几乎让亚洲走向分裂时,周恩来再次起立发言,提出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著名的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果影响深远。万隆会议60周年之际,多国政要盛赞,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上三次的关键把握,推动了亚洲此后60年的和平。

历史于今天总有惊人的相似。

在经历60年彼此尊重,独立的发展以后,2015年的东亚三轮峰会背后隐藏着许多事关中国与亚洲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比如,中日韩与东盟在命运共同体的十字路口前不走了,美国依旧在炒作南海问题,妄图在东亚各国间树立中国威胁,遏制崛起的中国于第二岛链。而一带一路面临日美搅局,东亚多国犹豫观望。

可以说,新一代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出访赴会前,面临这三大考验。

有评论说,此次马尼拉举行的三轮亚洲首脑会议没涉及南海问题,更没什么危局。可一位东盟外交人士透露,在此次峰会上,一些国家提出了南海问题,甚至有激烈批评。

在不同场合,域外国家首脑奥巴马与安倍晋三都发言点名南海问题,为争议造势,菲律宾则充当了"急先锋"。

"各位同事! 刚才有的同事谈到了南海问题。这里,我有必要讲一讲目前的真实情况和中方有关立场... ...遵循我们之间达成的宣言、协议,用和平对话而非相互指责的方式处理问题。"

在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讲话的结尾时,中国总理的的一席话再次扭转了会议局面。

随后,李克强提出了南海问题的五点倡议,与东盟国家就"南海行为准则"达成了共识,将南海问题的基调从争议拉了回来,避免会议走向破裂。

可这场会议的"外交战"并未结束。如果说南海问题是中国总理此次东亚峰会遇到的"明枪",那么拆台、搅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便是无处不在的"暗箭"。

比如日本,看到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便马上推出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计划,并推动日本投资从中国转向东南亚转移。

"亚洲增长正逐步转向新的层次,而最佳合作伙伴就是日本",安倍最近多次这样公开表示。

为何日本要与一带一路如此"较劲"?这其中不乏有美国的影子。但有一点可以看清,那就是一带一路是在中国与欧洲间建设陆上和海上交通基础设施,这便意味着今后连接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市场,大部分将在东半球完成交易,陆路运输也将替代部分海运。

这对于位于西半球,依靠海运兴国的美国与日本,可以说是全球贸易上的毁灭性打击,特别是地势狭小的日本。

因此,日本阻挠一带一路不遗余力。在会议期间,安倍不断推销日元贷款,拉拢菲律宾促成高铁项目,示范东盟。

对此,"克强"节奏再次把握住了中国与亚太多国合作的主动。此前在中日韩峰会上,克强得到了韩国的有力支持。在吉隆坡,李克强在开会间隙,不断会见新朋旧友,21日上午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下午在会上对东盟各国诉求一一回应,会议间隙与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磋商,入夜,他先后会见了老挝总理通邢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

有媒体说,李克强在马尼拉的会见频率不亚于60年前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的"纵横捭阖"。

而中国总理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最终收获到了与会各国信任、谅解与支持。一带一路政策主张在三轮会议上均得到了与会国家的支持与响应。

不过,抛开外交博弈放眼长远,60年前周恩来总理经过努力,为中国和亚洲取得了和平发展的有利环境的话。今天,新一代中国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在中国与亚洲国家走向更高层次发展上给出答案:一个和平发展的亚洲如何共同度过困境,又如何合作共赢?

三场东亚峰会上,一个集体合照的姿势让人印象深刻,那便是十多位领导人各自在胸前交叉双手,握住左右同伴,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

但事实上,在"一带一路"沿线,东亚各国"步调混乱",诉求不一,很难真正握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正是这样步调混乱的天灾人祸。

可另一方面,东盟作为一个巨大而复合型的经济区域,"山深林密,回旋有余地",可以让不同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国家互补互利。

对此,中国总理李克强又适时提出了促进东亚国家一体化的6点建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基础上,开启了各国在政治、经贸、产能、安全、文化领域的合作,将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发展成为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区域命运共同体新局面,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2020年这一覆盖地球一半人口、成员构成最多元的一体化目标有望实现。

或许人们会问,为什么要将时隔60年的两次亚洲峰会加以对比。但如果这样"细说",我们不难看出,两任中国总理都曾以自己的外交魅力,应对不同的三种挑战,不仅化解着不同时代的外交难题,同时也顺应时代推动了亚洲和平发展。

而万隆精神与亚洲"命运共同体",今天已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还可以看做是中国总理两次把握亚洲大局下的时代里程碑,这或许是中国外交历史的又一次"惊人"的相似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