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  正文
袁慧:水磨村里的畅想
袁慧
2015年12月11日

从呼和浩特市区出发,向北沿着101省道行驶进入了大青山,不长时间,就看到远处山脚下几排错落有致的房屋,窗棂上串串的红灯笼在阴灰的天气下更显得清晰。路边,一个巨大的红色水车竖立在已经冰冻的河沟里,不用猜,这里一定就是我要采访的水磨村。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水磨村村民新居。王星 摄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水磨村村民新居。王星 摄
贾志军从小生活在村里,贾姓也是这个村里的大户,400多年前,他的祖辈们走西口来到这里,利用沟里的水建了磨坊开始以磨面为生,水磨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因为没有太多耕地,很多村民以卖石头和山上的树枝为生,没有更好的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都陆续离开到城里打工,只留下了六七十岁的老人。2012年底,全村136户人家,90%的房屋还都是土坯房,那年7月的一场暴雨,村里的土坯房塌了好多。
说起现在的日子,贾志军告诉我,村里的新房是依据原有房屋的面积对换,基础装修也是做好的,没花钱,只有多余面积的部分,国家承担80%,村民自己出20%。顺着村里的坡路,我看着一座座漂亮的二层小楼、太阳能路灯、医疗室、活动室,这样的环境让人羡慕!
从坡上望去,对面的大青山国家健身步道清晰可见。贾志军说,2015年,这里的游客超过了40万人次,他分到的三处房子都已经计划好了,一个开农家乐,一个开超市,一个自己住。他特别希望能有更专业的团队帮助大家,还希望能开通旅游专线,让更多的市民来这里休闲度假、爬山、采摘、吃农家饭,多好……

冬日里的大青山国家健身步道。王星 摄
冬日里的大青山国家健身步道。王星 摄
2015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5%,增幅超过了周边的省区,可是另一面,农村牧区生活的一千多万人口中还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下,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便由此而出,这个内蒙古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要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嘎查)、自然村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电网改造、标准化卫生室等“十个全覆盖”,要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农村牧区的面貌。三年的时间,800多亿元的投入,我们期待。
周成怀是水磨村的驻村书记,他说这个角色就是为大家传递、解读国家的政策,指导和发现问题,带领大家致富。在他看来,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之后,大家的生活改善了,思想观念也变了,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创业。一个多月前,村里的呼和浩特水磨民俗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了,发自内心的替他们高兴。现在村里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如何保护好村民利益、市场怎么拓展,只有把农家乐旅游产业做好,村民的未来才有更多保障。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水磨村。王星 摄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水磨村。王星 摄
2016年,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将继续深入,与此同时,为他们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将是更大的挑战!水磨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的眼中,大青山就是呼和浩特的一个符号,春夏秋冬,它美的不同。明年夏天,我还会来,愿他们的日子红火,愿这里的故事精彩!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