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地铁,不是你们的舞台
李洋
2016年01月12日

京沪两地,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是少数人光鲜的舞台,但钢筋水泥森林之下,才是多数人梦想的摇篮。地铁,用一段段黑暗消化了一片片城市的喧嚣,又用一站站的光明躁动着一个个梦想的神经。
新年伊始,上海地铁先有“凤爪女”,北京地铁后有“对骂哥”。一个靠人肉搜索抬高了身价,一个靠摆拍炒作也算一度上了头条。 他们都是渴望梦想舞台的小人物,他们也都是活在大都市的异乡人。他们登上舞台的方式也十分相似,但他们的表演却远配不上他们梦想的舞台。尽管如此,他们的表演却留给我们一个多维的思考空间。
是这些人追求成功的愿望更热切?还是他们成功的渠道更狭窄?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们把污名等同于成功,把一夜成名归为成功的要诀,从不计较污名带来的恶劣的公共效应,以及真正的一夜成名背后的天赋、努力和艰辛。
在地铁上,他们随处口吐鸡爪骨渣儿,以歧视的名义撕扯别人的家乡的尊严。以此谋利,以此要登上真正的舞台。这也许还不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但却是相当一部分人心的写照。
比“凤爪女”和“对骂哥”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些愿意为她付高昂出场费参演公司年会的企业和组织,以及那些把“无良炒作”作为职业的公关公司。 这些买单者和始作俑者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行业的唾弃。 他们的道德观和追求,与他们购买和包装的这些人物相差无几。
地铁终究不是舞台,是一个以公德和尊重为准绳丈量的公共空间。地铁表演不需要租金,但这两出丑陋的表演的成本却很高。他们的蹿红,是对公德和尊重的羞辱。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会好吗?
一百年前,中国在古今东西激荡之间,风雨飘摇,一代硕儒都曾问过上面这个问题。他们启蒙教材中的名句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尚且如此发问。今天,我们的孩子观看着那样的视频,阅读着那样的头条长大,我们更应勇敢地发问,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的未来?
发达的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身败名裂和一夜成名的传播成本。在一个“眼球经济”横行的媒介生态中,那些无良商家和公关公司,甚至可以为了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投入资本和资源实现成名和名裂的相互转化。
曾经的凤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商家和公关公司可以肆意消费她。原本“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在资本逐利贪婪本性的催化之下,可以变成一个“以无知为荣”的个人成功的“典范”。
网络社会可以解构很多原本坚固的价值观,但却很难重建经得住时间和常识检验的崭新的价值观。摧毁,而后建构,是进步,反之就是倒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从来都是泾渭分明,不存在过渡的空间。关于价值和道德的哲学讨论,东方和西方分别在春秋和古希腊时期都已经达到了后人难以踰越的高度。
曾几何时,把违反良俗公德者公诸于众是以儆效尤的重要手段,同胞间不论地域种姓的平等友爱是不需要说明的人伦常识。但今天丢人和现眼,不仅要公诸于众,还要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产品,广为传播,在热议中称为热词,在热词中脱离“草根”,登堂入室。
这种成功模式所蕴含的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土壤,不是解构,不是批判,更与后现代格格不入。支撑这种模式核心是极度的自私自利和公德沦丧。这种模式若能大行其道,则是社会文明和公德的倒退。
“凤爪女”会拉小提琴,“对骂哥”有演员梦想。但真正的艺术和舞台,从来容不得私心,遑论以羞耻为荣的心灵。 地铁,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不是你们表演的舞台。
关于作者:李洋,中国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