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随笔之二十四——永在迷宫中,不应当恐惧
毛峰
2016年04月05日

博尔赫斯

在我看来,能在文学写作和哲学思维两大领域均创造出辉煌成就的当代经典作家,只有一位,那就是有“作家的作家”、“诗人的诗人”之名的阿根廷人博尔赫斯。

约翰·济慈尝言:“伟人的一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博尔赫斯的一生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很美。

当你披阅欣赏2000年12月翻译出版的“名著图典”《杜撰集》中,那些荟萃博尔赫斯一生事迹的精美图片与文字时,似乎连同出版此书的城市——杭州这一古都的特有氛围,那西子湖畔染红湖面的优雅锦鲤,“花港观鱼”景观背后巍然屹立的、被梁漱溟先生推许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故居纪念馆,涌金门下、蓦然浮出湖面、象征这座沉沦了多个南渡王朝的纸醉金迷城市的“金牛”也一同倏忽浮现眼前了。

博尔赫斯文学,是欧美博大深邃的文明传统孕育的一朵奇葩。1899年8月24日,豪尔赫·路易·博尔赫斯诞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土库曼大街840号。他的祖父是弗朗西斯柯·博尔赫斯上校,在1870年的一次舞会上结识了博尔赫斯的英国祖母范妮·哈斯拉姆,二人立即坠入爱河。四年以后,博尔赫斯上校阵亡。范妮则孀居61年后才去世。

博尔赫斯在诗中如此讴歌其祖父:

我的记忆中,他骑着骏马

披着暮色去追寻死亡。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他的主人公往往出手凶狠、视死如归,这些人物大多是为了摆脱生之烦闷,遂不惜一死了之。

博尔赫斯文学的两大贡献,一是其无与伦比的优雅和精致,一是其揭示人世本质的“迷宫哲学”:万物的命运都在一个复杂回旋、不可理喻的巨大迷宫中。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中,博尔赫斯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鲁士间谍、英籍华裔青年余准,为了被捕前送出情报,紧急造访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此人恰好是汉学家,非常熟悉余准曾祖、前清云南总督彭蕞的最大遗愿——建造一个世上最复杂的迷宫、写出一个比《红楼梦》更复杂的小说,二者最终合一。小说迷宫与花园迷宫的共同特色是:永远在隐秘的小径处分岔,因此扑朔迷离、复杂而迷茫、令人毫无头绪:

显然,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彭蕞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但绝非虚假的形象。……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与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永不互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可能性……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

青年间谍余准一旦获悉汉学家破解了自己曾祖留下的谜团后,立即拔枪杀死了这个汉学家,因为追捕自己的英国反间谍人员已经进入了眼下所在的“小径分岔的花园”!

余准靠这种方式递送了一个无法传递的情报:由于这个刺杀事件,英国的新闻报道会说:一个叫余准的陌生人暗杀了著名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而普鲁士方面会立即破解了这条新闻背后的机密:应当攻击的英国城市正是这个汉学家的名字——艾伯特!

博尔赫斯故意在小说中留下破绽:主人公叫余准,而其曾祖彭蕞却姓“彭”!显然,有关“赋闲的总督撰写一部迷宫小说《花园》”的情节仅仅是一个哲学隐喻,揭示出作者兴趣的中心:“深不可测的时间问题,是他最关心、最专注的问题”,而博尔赫斯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几乎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中,人类的命运是如何交织、汇聚、分岔、重合在一起的呢?

这真是人世间的最大神秘!

1971年,博尔赫斯对人说:“持续的迷惑,不断分岔的迷宫,是我领悟生活的方式。”

博尔赫斯自幼继承了母亲的美貌、聪敏、才华和律师父亲的博学,10岁时就把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译成西班牙文发表。1919年12月31日,博尔赫斯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与一群朋友创办的刊物《希腊》上,发表处女作《海颂》,开始了伟大的文学生涯。

博尔赫斯对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情有独钟。

他概括切斯特顿1925年发表的小说《永远的人》主题说:“这是一部没有日期而且几乎没有人名、地名的奇怪的世界史,表现人在世上的凄美命运。”

这一主题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人在世上,必须勇敢无畏、义无反顾地直面迷宫,那凄美无比、神秘无比、莫测高深的命运。

博尔赫斯的命运也几度逆转:1937年,博尔赫斯谋得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分馆编目员职位,后来升任“第二副主任这一令人晕头转向的职位”。

1946年,左派的庇隆政权上台,因签名反对这一政权,博尔赫斯被革除图书馆员职务,被委派担任市场禽兔稽查员。博尔赫斯以为政府搞错了,托人打听的结果是:完全属实。

一切左派乌托邦政权,都是以压制不同意见开始,以压制一切阶层而可耻告终的。

博尔赫斯对此荒谬委任的唯一评论是:

“报复的最高形式是蔑视。”

博尔赫斯辞职,以讲学、办学习班为生,此时,他已因小说集《虚构集》1944年的问世而享誉世界。

1955年,短命的庇隆政权垮台,新总统任命博尔赫斯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此时博尔赫斯已几乎双眼失明,他形容失明“就像夏日的黄昏缓缓降临”。

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荷马”,自称是国立图书馆的第三任盲人馆长,并赋诗:“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暗,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1975年,始终陪伴在博尔赫斯身边的母亲、曾被公认为“19世纪的美人、美好时代(1850-1910)的绝色”的莱昂诺尔·博尔赫斯,以99岁高龄去世,永辞爱子。

1986年6月14日上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去世,遗体安葬于普兰帕莱墓地。

他的墓碑碑文,是一行摘自古英语诗《莫尔登战役》的短句:“不应当恐惧。”

博尔赫斯一生说的是:面对命运,拿出勇气!

孔子尝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自谦不能完全做到这“三达德”。

智者恒惑。仁者常忧。勇者无惧,风度决绝。

勇气就是一切——为了自由!

永在迷宫中,不应当恐惧。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s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