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  >>  正文
康斯坦丁:是谁让中小企业生存的越来越难?
康斯坦丁
2016年04月07日

在中国,大型企业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审美性,它们常常是高薪、高品质、工作稳定的代名词,民营企业中不乏巨大的企业明星,他们掌握着国民生活几个最重要的领域,比如阿里的电商、百度的搜索、腾讯的社交,这些企业凭借着早期的技术积累,良好的运营管理,不断扩充,给社会创造了无与伦比价值,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算得上中华民族的骄傲了。

显然,这些企业都是值得尊重的企业,消费者尊重他们,有关部门尊重他们,银行也尊重他们,于是,这些企业不愁市场,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不愁政策优惠,有关部门的章给他们盖起来要迅速得多,毕竟,这是造福整个社会的事儿;同样,他们也不愁贷款,银行如此强势,总是要把钱带给“最有钱”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企业,特别是有资本积累、技术沉淀的企业都能越做越大,他们把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之后,开始享受垄断利润和垄断情绪,接着他们又开始扩张,比如搞电商的去做手机,搞游戏的去做手机,搞社交的去做手机,搞空调的也做手机,而搞手机的人则去做电商,但如你所见,转型做手机的大企业基本上都失败了,特供机红火了仅6个月就全面消失了;而转型做电商的大企业还在挣扎之中,苟延残喘了接近7年,事实上,这些例子只是企业“船大难掉头”的一个缩影,强悍如微软,十年来烧了100多亿美元,也没有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做出什么成绩。

而与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银行在他们面前从来就是高高在上,拿到优惠政策的概率也也非常小,最困难的,还是人才的匮乏。这样的现象是现实,也是无奈。事实上,应该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让整个经济活泼、生命力强,而不是把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强塞到大企业里。

企业大了,什么病都有

企业变大了之后,就好像人变老了一样,浑身的毛病,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官僚作风,效率低下,而且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大企业容易陷入内耗,比如《潜伏》里的明争暗斗,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种内耗的精髓:

一般来说,大企业的会议比较多,而且参会人员有很多是一方诸侯,在这种会议上,讨论事情之余,还要顾及面子、身份、地位,毕竟,谁也不想在小弟面前丢脸,加入,这些复杂的元素常常让大企业的会议冗长,效率低下,更可悲的是,这些耽误员工时间的大型会议往往不会有什么重要的结论,那些三五成群,只发生在走廊里的窃窃私语,往往能成为左右企业生死的关键谈话,如此的悖论几乎是全部巨型企业的通病。

图片2

另外,随着企业组织扩大,往往将分工细化,且独立核算KPI,更诡异的是,不同部门的KPI常常是冲突的,比如成本部门的KPI是控制支出,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手段来节约开支,甚至经常把员工出差的卧铺改为硬座,但销售人员需要见客户,需要请客吃饭,恨不得打飞机过去,一旦这种矛盾出现,相互对立之时,只能通过高层和CEO去解决,也就是说,独立核算KPI的系统之下,CEO会很忙,他常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平衡这种微妙关系以消除内耗,每天忙得就跟皇上一样。

人员内耗,会议效率问题,这是人性的弱点,只是大企业的组织把这种弱点给放大了,而且远不止如此,事实上,贪婪、自私、惰性都会因不清醒的企业制度而得到放大,如前文所述,大企业常常会乐于把工作分工细化,而且独立核算KPI,这就会造成工作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而当一个企业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之时,心理状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加之,政策的优惠、银行的贷款都因其“成功者”的身份而接踵而来,让其忘乎所以,但这些往往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拓展,成功比率并不高,互联网企业的“特工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这种不成熟的尝试,最应该遭到诅咒的就是大企业之于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今那些卖不出的特供机已无人问津,也没有人去衡量因此而占用的资本、人才到底损耗几何,毕竟,这事儿对企业来说影响不大,对于员工个人却影响非常深远。

事实上,大企业之于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会影响社区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从华为出来的员工会变成狼,而从中兴出来的员工更像牛,这就要求企业家的境界和觉悟都要非常高才行,所以,大企业不能多,否则,好的企业家会不够用。

     破釜沉舟,中小企业的突围之路

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大型企业的转型多半会失败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企业在日子好的时候,一般会有丰硕的利润来源,这让其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当他们的日子变差的时候,那些官僚、贪婪、效率低下的毛病依旧存在,而且已渗入骨髓,要想重新创业比登天还难,在这种背景下,要么贪食固有利润,过一种平庸的日子,比如微软靠着window和office两大软件依旧能赚钱,于是,他们全部的会议都会围绕这两大软件展开,无休无止、无怨无悔;要么干脆宣布破产,彻底碾碎自己,又或者转售给其他企业,比如夏普,他们几度想要咸鱼翻身,但终因财务状况太差,而让郭台铭生吞又活剥。

 事实上,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应该重点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活力四射,没有官僚主义的麻烦,创意文化相对浓重,而且这些企业因没有退路,常常能够破釜沉舟,攻克一项项技术壁垒,遗憾的是,中国社会之于中小企业的态度,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心态和发展策略上都没有调整到最好,不仅没有做大,更没有“做强”的希望。

大概是“追求铁饭挖”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绝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会奔向大企业的怀抱,中小企业招聘来的人,整体资质都会低一个档次。同时,因抗风险能力低,中国的银行向来不会愿意把贷款放给中小企业的,而人才和资本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两条脊梁,中国的中小企业都缺,混的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人才和资本的事儿,是社会风气玷污了中小企业,那么,自身运营理念的不健康则纯粹是自甘堕落。其实,每个社会都热盼中小企业能蓬勃发展,而且成为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社会机构,但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困难时,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把风险全部转嫁给员工,要求其义务加班、扣发工资、不交社保等等,这样根本留不住人;此外,中国的中小企业的跟风习性比较强,经常会在同一条街上,做同样的生意,然后让这条街变成血雨腥风的红海,如此德行莫说改变社会的态度,就连生存都是问题。笔者建议,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去观察一些德国经济结构,他们有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集团,更有生命力强大、日子滋润的中小的业,且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80%,有的甚至成功走向国际化,事实上,他们核心的发展策略,就是不和大企业争辉,但同样要攻克小众领域的难题,最终形成技术壁垒,不断深耕,而且为了规避市场变化的风险,他们主要的客户群,不是终端用户,这些人的性情变幻莫测,相比之下,那些稳定的企业用户,才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真正上帝。

中国的中小企业要想突围,需要培养踏实、稳健的经营风格,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人才、银行、消费者形成长期稳定的“正循环”关系,也即企业做好了,会更容易得到人才和贷款、良好的口碑随之而来,而这些又能促使企业变得更好,不用做大,只需做强。(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先后担任过Tecomm副总以及多家知名企业特约顾问,科幻星系工作室以及科技新发现网站创始人,多家知名媒体特约IT评论员,国内知名科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