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彪  >>  正文
耿彪:中国互联网烧钱补贴的怪圈是泡沫吗?
耿彪
2016年04月14日

互联网进入中国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从最初笨重的商业模式都需要从国外拷贝进来,到如今新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已经纷纷被国外所效仿。然而中国互联网却出现了依靠烧钱补贴来助增高估值的怪状,国外的互联网行业就看不懂了,以至于对国内巨头的o2o项目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烧钱的企业如何能长久下去?所以,国内的企业们希冀私有化后重新寻找新的资本市场。那么,企业烧钱怪圈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企业为什么要烧钱补贴?这个怪圈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要和如今的互联网发展现状联系起来,虽然80后90后开始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消费人群,但是毕竟基数还摆在那里,居民的消费习惯还远没有形成,所以,烧钱补贴一是为了抢占用户市场,二是为了强迫用户形成互联网消费习惯,即使最终的赢家不是烧钱最多的那一个,但行业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见证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过程。

另外,烧钱补贴绝不是唯一圈市场的方法,但却是来的最快的。企业利用本身的资本优势给予用户利益,同时利用产品的便利性帮助用户改善日常,然后,在长期的利益诱导下,该用户的行为习惯将会渐渐向该补贴企业倾斜,同时还可以为该企业未来的增值提供铺垫。所以,基于互联网的优势吸引资本然后利用资本来进行拓展市场用户;同时激增的市场用户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提供高估值、高增长率的数据和潜力,再次为资本的引入提供数据基础,这样就形成了"融资-烧钱-融资"的怪圈,而企业对于此乐此不疲。

补贴烧钱的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获得资本的认可?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o2o的井喷,尤其是以居民生活应用为主的应用平台在突出互联网的同时提出线上线下的o2o模式,将原有的线上销售模式带到线下形成闭环。这一模式获得了资本 的认可后,积极融资谋求挂牌上市,但是无论是出行o2o、到家o2o、还是外卖o2o都依然处于烧钱的状态,国内市场的广大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价值,也是资本看好的地方,所以砸钱仍在继续,出现了同行业"三国杀"、"四国杀"等竞争局面,可谓惨烈。

另外,京东、聚美、乐视等老牌企业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软硬件投入,在产品内容、社区、渠道上不惜烧钱铺路,买版权,签约明星等等,虽然距离盈利的目标还遥遥无期,但是融资的造势以及估值暴涨为这些互联网企业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然而,是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如果可以在资本链条断裂前找到下一个苦主"续命"的话依然有剪羊毛的机会。

未能熬得住,有多少企业倒下?

15年迎来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好时候,多少有志之士投身到创业大军中去。然而刚过去一年,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倒下,特别是o2o行业,一味地补贴用户企业一旦没有资本来进行下一轮的融资,那么,等待企业的结果将是亏损到入不敷出,员工讨薪等等。创业本身就有风险,何况是资本动荡的时代,所谓的互联网寒冬也只不过是对行业企业的洗牌。

老牌手机厂商、通信企业、家居家居企业、互联网o2o模式公司等科技圈企业纷纷中枪,倒闭潮成为2015年的行业真实写照。

为什么过度依赖资本不靠谱?

如今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本身的盈利模式没有很好的可控性,依赖资本的下场只能是陷入烧钱的恶循环。要知道融资烧钱虽然是企业生存的一个捷径,但是没有雄厚的产品背景和盈利模式,或者说相对于未来的预期有着很高的吻合度,那么,资本的剥离是必然的。一旦资本选择放弃,没有盈利的企业如何继续经营下去?

此外,我们看到的资本运作毕竟大多还是层面上的,互联网企业引入资本破局企业的艰难处境除了产品、营销、渠道,还会从用户、数据上着手,希望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卷。

未来互联网烧钱企业会不会减少?

当然不会,从互联网企业的性质上来说,除了做产品销售外,其他的产品价值不再销售,而在使用上。所以,前期的产品在市场拓展上必须要烧钱,这是必然的。

还有一些人利用纯熟的资本运作技巧来进行企业运作,将资本的优势体现在公司的产品发展布局之中,最后走一条融资上市的道路也是可能的。在初期的铺垫效果显现出来之后再实现盈利,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独有的运作方式。

所以,在笔者看来,互联网企业烧钱是行业的表象,然而烧钱不一定就是泡沫。这是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当然,既然是商业模式就存在了利益,企业倒闭也正常。但是,倒闭的企业就是泡沫破了吗?不一定,资金链的断裂与企业的运营状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一味地迎合资本而不注重自身产品,才是舍本逐末的投机行为,也必然会被资本市场所抛弃。

【责任编辑:管理员】
科技专栏作者,专注企业实战电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