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大易之谜
毛峰
2016年04月27日

b3ba5d16f9d2c07521a4e915

河图易经是中国人的宇宙观、生命观、文明观的根本哲学框架,是中华古典科学-哲学-人文智慧体系的基石,是理解中华文明精髓的一把金钥匙。历代易学家,对《大易》深入研究硕果累累,而清代易学家胡煦之易学,堪称表率。

清代著名易学家胡煦(字沧晓,号紫炫,河南光山人,1655-1736)之洋洋巨著《周易函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大易哲学体系之瑰伟、玄妙,呈露无遗矣。

现代哲学家熊十力、牟宗三均十分推举胡煦:“清世易家,独胡煦犹存宋学一脉,其《周易函书》颇有新意,足以羽翼前贤,治易者不可不究心此书也。”(《熊十力全集》第3卷);“胡煦是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且在中国,除公孙龙外,唯有他始足称哲学这个名目”(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第三部分专论“清胡煦的生成哲学之易学”)。

对大易之学,胡煦自幼抱浓烈兴趣,毕生以赴。

胡煦八岁时,见太极图有阴阳纠扭循环回抱之势,思之寝食俱捐。年十八,学问精进,凡古人说《易》之书,靡不甄综,以求融合四圣之旨,终以易学扬名天下。康熙二十三年(1684)乡试中举,四十二年授安阳教谕,五十一年登进士,年已五十八矣。选庶吉士,授检讨。经引见,在澹宁宫受康熙召见,以《周易函书》陈奏,康熙命与廷臣李光地对讲,光地无以难也。复召见乾清宫,为康熙帝画图讲《易》,问答数千言,康熙顾谓侍臣曰:“真苦心读书人也!”(《光山县志》卷二十七)命值守南书房,同李光地分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五十六年典湖广乡试。试官由九卿保举,至胡煦,康熙谕曰:“朕止信得此人!”五十七年迁司经局洗马。六十一年迁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

雍正元年(1723)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年命祭告少昊等陵,五年迁兵部右侍郎,兼署户部侍郎。六年协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署刑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八年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充《明史》总裁官,会试知贡举。九年转礼部左侍郎,以年老罢归。乾隆元年(1736)入觐召见,复原衔,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九月,卒于京师,年八十二。

胡煦正直忠厚,切于世务。乾隆二十五年(1760)河南巡抚胡宝泉疏请入祀乡贤祠。三十七年诏征天下遗书,乾隆帝特谕:“原任侍郎胡煦平素究心理学,曾有著述,朕所深知。”经河南巡抚寻访,胡煦子胡季堂时任江苏按察使,校定《周易函书》多卷上奏,入选《四库全书》。五十九年(1794)乾隆特谕追加谥号“文良”,概括其一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称:“煦研思易理,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其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周易函书》积五十载心血而成,曾十数易稿,原著是约200万字的煌煌巨著。

胡煦一生清贫,无力刊刻如此卷帙浩繁之书,只好摘取要义,名为《约存》(正集第一部分)、《约注》(正集第二部分)、《别集》(附录)等,共五十五卷,在雍正二年至雍正九年陆续加以刊刻,是为胡煦生前亲手所订之“初刻本”。

胡煦门人李学裕携其原稿欲加刊刻,未遂而卒,原稿竟流失!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子胡季堂根据仅存的“初刻本”改编后刊刻,是为“葆璞堂本”。《四库全书》据此抄写而成,称“四库本”,二者基本相同。胡季堂后来对这两个版本进行修补,称“修补本”。然而,无论“初刻本”还是“修补本”,均非胡煦原著之洋洋200万字之巨著矣!

余掩卷凝思:上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反复推尊,下有河南巡抚、哲嗣、门人之上疏、举荐、奔走、刊刻,中有胡煦本人自任高级京官(六部侍郎,乃今副部长之职)、兼外省典试考官之天下清望,一部凝聚半个世纪心血之煌煌巨著,竟然不能完整刊刻流传!国运之崩颓,可见一斑!

推究可知,中国自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官僚膨胀、百业局促之社会经济总趋势,虽康雍乾所谓盛世繁华,亦不足以掩高级智慧产品无缘刊刻之颓败,官民之贫困,与贪腐之盛行,相辅而相成。胡煦清贫自守、不善周旋,不仅《周易函书》无力刊刻,连其他著述,譬如葆璞堂诗、文集,《农田要务稿》、《勾股算术》、《韵玉函书》、《澹宁三接始末》、《乾清宫召对始末》等,也大多流失殆尽,根本无缘付梓!

如今中华书局版本点校者程林,在“前言”中叹息曰:“胡煦淹没久矣,其学晦而不传,甚可叹哉!”查阅该书版权页乃知,该版《周易函书》2008年首印仅3000册,2010年再加印1500册,以中国之大、读书人之多,更兼居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之规模,尚不足以将此绝世洋洋巨著付印五千册以上,其情状之犹复可叹,又自不待言矣!

自今日起,《清风庐》将连载读易心得。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s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