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揭开五台山普寿寺神秘的面纱
孙瑞生
2016年05月23日

你可能到过五台山好多次,但你未必迈进过普寿寺的大门。作为中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普寿寺是不向游人开放的。从2012年到现在的4年时间里,我一直试图对它进行采访,始终未能如愿。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四,据说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普寿寺举行隆重的文殊菩萨圣诞祈福法会,同时举办世界智慧日文化节,我受主办方邀请,作为嘉宾,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它庄严的大门。


普寿寺庄严肃穆的汉白玉大门。孙瑞生 摄

在五台山台怀镇大大小小上百座寺院中,普寿寺一直保持着它圣洁而高贵的形象。每当旅游旺季到来,其它寺院无一不是游客爆满、香火旺盛,唯独普寿寺坚守着“佛门净地”的清静与尊严。因为这里有常年出家修行和研习佛学的比丘尼六七百人,短期参学的三四百人,总数达上千人之众,她们经不起外界的打扰。人们之所以对普寿寺心存敬仰和神秘,就是冲着它的这种淡泊和修为,据说这里的尼众严格遵守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此次来到普寿寺,我们被高规格地安排在寺院对面的护法苑居住,这里平时应该是居士和信众们住宿的地方,可以算作普寿寺的招待所了。既然来了,我就想遵守寺院的规定,好好体验一下比丘尼们的生活。


普寿寺的比丘尼双手合十准备早斋。孙瑞生 摄

早晨6点钟,我赶上了五观堂的第一拨早斋,只见刚刚上完早课的尼众列队步入堂内,她们表情严肃,步履轻盈,没有一人交谈说话,听说她们凌晨三点多就已经起床了。

五观堂偌大的餐厅一次可容纳三四百人用餐,比丘尼们在长长的桌边依次落坐,坐姿端正,双手合十。每个比丘尼面前摆着一只紫砂饭钵、一只搪瓷菜碗、一个小木勺、一副筷子、一把小刷和一块橘黄色的小毛巾。待所有比丘尼坐好后,负责分饭的沙弥尼往钵中和碗中添饭加菜。早斋一般是粥、馍和一小份咸菜、一小份热菜。饭菜不够可以再要,但不能有丝毫浪费。整个用餐过程也几乎不发出任何声音。用餐完毕大家各自用少许清水把钵碗擦洗干净。从仪式一般的用斋过程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佛家对食物的敬重,正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听说佛教中有“过午不食”的说法,因此普寿寺的比丘尼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午斋上午11点开始,有米饭和面食,饭菜要比早斋丰富一些。

我从小想象僧人们的生活,就是在寂静的寺院里,身披袈裟,青灯黄卷,整天敲着木鱼,闭着眼睛,念着单调重复的经书。我一直纳闷:他们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尤其是那些尼姑们,她们是不是生活中受到了挫折、遭遇了不幸,从此看破红尘;抑或她们无亲无故,得不到世间的关爱,便遁入空门。此次来到普寿寺,我感到自己之前的认识太过肤浅。事实上,佛门绝不是人生挫折的避风港,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悲苦地,那些出家的人也绝非等闲之辈。


普寿寺尼众在文殊圣诞祈福法会上诵经。孙瑞生 摄

“她们不是出于浪漫,也不是厌世,完全是追求一种信仰,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位来自河北保定的居士对我讲。

我们从普寿寺住持、同时也是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的传奇人生就能够验证这位居士的说法。

今年59岁的如瑞法师堪称五台山的高僧大德,1991年,如瑞法师怀揣105块现金来到当时还是一座破庙的普寿寺,经过25年的四处化缘、不懈努力,终于把普寿寺建成如今高大气派、可容纳千人学习修行的佛学院。在五台山,乃至中国佛教界,如瑞法师都是非常有名望而且受人尊敬的,她的信众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信众讲起她的功德常常泪流满面。可是我始终不解的是,1981年,24岁的如瑞法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当了一年的老师,为何就选择出家了呢?

“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听到大家讲得最多的就是通愿老法师。我的父母、姑姑,他们都信佛,都是通愿老法师的弟子,说起老法师来,那表情满是崇拜和虔诚。”在普寿寺法堂二楼,我非常难得地坐在如瑞法师面前,听她娓娓道来。


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中)行色匆匆穿过院内。孙瑞生 摄

恕我孤陋寡闻,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中国四大名尼之一——通愿法师的名字。据说,通愿法师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北大毕业之后因听了两年《华严经》,深有省悟,顿发出世之愿。1940年披剃出家,潜心修持佛法。

“我打小记性特别好,虽然不知道这个老法师的概念是什么,但我一心想着,长大了一定要看看老法师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像神话故事里的白胡子老头,我拉拉他的衣角,他就升空了,我也就随着他升到天上去了。”

如瑞法师幽默诙谐的讲解和天真浪漫的回忆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丝毫感觉不出她是一位出家人,也不是原来想像中严厉的住持,而更像一位和蔼的老师,在给我讲她儿时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我终于见到了通愿法师,我们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份,其实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但老法师的人格魅力让我经受不住诱惑,其间我在四川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位恩师隆莲法师,在她们两位的感召下,我决定出家了。”

如瑞法师平静的叙述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她的出家如此简单,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复杂,我觉得她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悟性高,有主见,敢担当。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1991年,通愿法师往生,临终前她摸着如瑞的头嘱咐她,要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的道场。

如瑞接下了这副重担,她用20多年的时间,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来完成老法师的遗愿和嘱托,历尽艰辛,备尝苦难。

在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一千余年风雨而早已残破不堪的废墟上,新的普寿寺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新建的普寿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有法堂、观堂、钟鼓楼、东西配楼以及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等殿宇。作为一座在佛教界享有盛誉的女子佛学院,寺内不仅有戒学部、华严部、律严部、后勤部等主要修学堂口,还有投影仪、LED显示屏、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佛学院信奉“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教学中以戒律为主线,辅以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教理,并鼓励学僧“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多年来为佛教界培养出大批“具足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型僧才。


如瑞法师在智慧论坛上作精彩演讲。孙瑞生 摄

如瑞可以说超能力、超水平地完成了通愿老法师的遗愿,她与普寿寺不可分离地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个标杆。如今,她以普寿寺为道场,在戒律修行、弘扬佛法的同时,也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过得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于是她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将每年文殊菩萨圣诞(农历四月初四)定立为世界智慧日。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世界不能没有阳光,人类不能没有智慧。用文殊智慧点亮世界、指导人生,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如瑞法师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智慧也就是让人们反观内心、认识自己,放下焦虑盲求,回归恬然淡泊。”5月10日下午,在普寿寺举行的智慧论坛上,如瑞法师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赢得了广大信众和嘉宾的热烈掌声。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