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深化中东欧伙伴关系,中国海外投资迎来三大利好
张榕博
2016年06月24日

毫无疑问,对于众多日益频繁参与海外投资并购的中国投资者们而言,处于工业升级中的中东欧国家或许是绝好的投资和贸易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标准、投资环境、市场准则都更接近欧洲标准的中东欧迈下第一步,中资企业未来收获的不仅是欧亚市场间的左右逢源,还有进一步在欧洲发达国家站稳脚跟的示范、推动效用。

有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413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 4792.6亿元人民币(折合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61.9%),超过了2015年海外投资总和,其中投资目的地前三名分别是北美、澳洲与亚洲。

然而,在这份喜人的榜单中令人意外的是,我国对欧洲投资比去年下降了14.7%。有专家分析,技术门槛、环境、金融门槛以及对欧洲国家合作的陌生感阻碍了中资企业踏入欧洲版图的雄心。

但换一个角度讲,难道欧洲不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增长潜力的地区么?

从今年国家领导人3个月内两次造访中东欧国家,先后与机械制造强国捷克、"欧盟东大门"波兰与"欧亚桥头堡"塞尔维亚三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作上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通过深化国家间的互信为接下来的经贸合作铺路搭桥,并且提供投资风险防控。而这些国家又能给与中国投资者什么样的机会与市场呢?

笔者认为,这种机遇是全方位的,甚至说中东欧国家是中企走进欧洲腹地的捷径。

技术层面,中国一系列尖端技术与欧盟标准有待对接。以中国目前先后在英法两国启动的核电站项目为例,有评论认为,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核电技术如果未能被欧洲接纳,则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

而目前中波两国启动的核电站项目则为中国核电投资提供了一个技术条件不那么苛刻的低门槛起步。同样,中国与波兰合作的高铁项目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处于产生过剩、工业转型中的中国工业企业更适合从捷克、塞尔维亚等老牌工业国之中取经。相比于产业同质化度较高的日韩国家,中企海外并购或许在中东欧国家更能找到产业结合点。

金融层面,中东欧金融市场也在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一个近乎欧盟版的市场环境来练兵。虽然塞尔维亚尚未纳入欧盟,但随着欧洲一体化加深,中东欧国家的银行业基本被欧美国家大企业占据,统一的金融市场更有利于中国资本进入。

相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全方位合作,最大的利好便是双方互享彼此巨大的市场。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市场"内涵"是多方面的。

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为2.27万亿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约占30%。但另一方面,欧盟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却保持消极态度。

而与"一带一路"走向欧洲的"桥头堡"三国成为战略与贸易伙伴,不仅会推动中国企业在欧洲版图上的顺利投资,同样也是在"敲打"欧盟,提高"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在欧洲合作伙伴心中的价值。而中方的一系列经贸与外交努力,未来将会形成示范效应与推动作用,撬动欧盟内部在上述问题上的看法。

或许,对于普通中国企业而言,有了市场、技术以及金融领域与欧盟的全面对接,这已是当下海外投资热中最大的利好消息。不过,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还有一种利好值得深耕,那便是战略上的互帮互助。

从务实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策略说明,中国今天在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开发层面要想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不仅需要自身过硬,更需要老朋友们的拥戴。

作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的提出者,中国正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难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机制今天正是各国政府、企业、百姓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