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  >>  正文
秦川:中国人失掉了文化自信吗
秦川
2016年07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尽管总书记并非第一次提及文化自信,但是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尚属首次。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这是因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如果连文化自信都没有,无疑很可怜,也很可悲。国不论大小,民不论多少,试问哪个国家的民众不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到自豪?以我们的近邻韩国为例,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韩国人为韩国文化感到自豪,并且这种比例还在升高。

多年来,我们也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谈及文化自信,但是所表现出的气质却是文化自卑。在一些人眼里,传统文化都是糟粕的,西方文化则是精华;传统文化都是落后的,西方文化则是先进的。言必称西方文化,甚至连与人交流时也时不时蹦出英语单词。这显然是误区。

还有一种现象是,不少学人喜欢拿鲁迅那一批大家为例,认为那些大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毫不留情地否定,也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太多,不值得传承。殊不知,鲁迅少时便"几乎读遍十三经",其古文根底深厚,一生皆受传统文化滋养,他对传统文化绝非全盘否定,而是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批判和认同。

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说:"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难道不是对中国文明的赞美?

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没有理解传统文化的美,或者说由于过于偏爱西方文化,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美。某知名媒体人撰文称,"更年轻时我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我觉得外国书好看,中国书在认识上幼稚,在气息上又老迈。可是如今,我的头脑像只水瓮,装满了或可称为'中国意识'的东西。这种意识就是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偏好,不仅欣逢其美,还相信它蕴涵真理,从中觅得安身立命的准则。"

这或许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这几年,笔者闲来无事也常常翻看唐诗宋词,尽管小时候曾背熟不少唐诗宋词,但随着马齿渐长,人到中年,再看那些唐诗宋词,别有况味,始觉唐诗宋词的魅力简直绝伦。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文化与别国文化不是对立的,在激赏别国文化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今天我们视野更开阔,也更容易分辨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该舍弃哪些该弘扬。不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这是文化自信的立足点。

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致敬,也是对英国文化的致敬。韩国一个议员说,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更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我们要思考如何去开放市场,创作出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是对文化生产的重视,将文化上升到了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达到这样的水平了吗?今天,我们的文化输出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答案。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人没有失去文化自信,也不能失去文化自信。有学者称,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公民的精神高度、生存高度。文化自觉、自由是深化中国发展内涵的必由之路,是改善中国公民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诚哉斯言!葆有文化自信,并提高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

【责任编辑:管理员】
资深评论员,供职于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