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深根宁极,论中国大一统(十二),经典日读第六
毛峰
2016年07月14日

经史子集乃中国深根宁极之道,全民族得以稳固繁荣、人才源源不断之圣洁清泉也。

无道义之深根,则无民族宁极之策。

每研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得以深入中华文明人文教化体系之根本处,心生无限喜乐也。中国古人云“深造自得”,深入古今中外学术思想之根本处、究竟处、深邃处,则古今政教之得失、中外文明之优劣,灿然分明,无复疑惑也。近代学者人格高低不同,但名流学者之病在浅、俗二字,即迫于情势、急于实用,而根本忽视了文明兴衰如大树,非深根宁极,不足以枝繁叶茂也。

梁漱溟等人尝批评胡适“浅”,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更揭示其“俗”,可谓击中时弊。盖近代以来,纲常错乱、人心浮躁,浅俗之人易受追捧,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诸人均病此,更启“毁经”、“疑古”、反人文之种种流毒也。

譬如《尚书》今古文有所谓“辨伪”问题,均是没有细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等原典之过。若细读原文以及孔安国传疏、孔颖达正义,即知自汉至唐,诸儒会通今古文,旁征《论语》、《左传》、《诗经》以及《尚书》各篇记载以相互印证,孔安国、马融、郑玄、王肃、孔颖达诸名家依据经学家法为之注解,今古文灿然明白、了无可疑,如今更被地下考古发掘所证实也。

所谓“辨伪”者,乃清儒受满清高压,承平豢养、不守古义,逞一时狂悖,留考据陋习,近代浅陋学者拾取牙慧以延伸之,更攀援西方实证主义之浅论,妄造“疑古”之说,贻害中国学术政教,至今很多国人不知中华文明为何物,仍奉全盘西化为“独立、自由”之正宗,哀哉!康、梁、章、蔡、胡、陈诸人,本无独立判断之深厚学养,迫于国势衰颓、眩于西方成就,遂草率鼓吹照搬、抄袭欧美政制,实乃熊十力先生所谓“名士派学人”之痴愚俗流,因擅于作秀而被奉为圭臬,中国学术思想因此频频常常堕入深渊,不亦宜乎!

如今中国渐渐复兴,当深刻反思民初以来全盘西化派之毁经、疑古之“余习”、陋俗,重振中华文明之伟大传播遗产,深研中华人文主义政治、教化制度、体系之优长,庶几可以促使国魂苏醒、国运久长也。

正论罕见,戏说纷纭,亦学术教育以及传媒舆论之重大误区也。外出晨练归来,忽见手机短信,某大一新生求教云:“近遵嘱读《论语》,为什么现代社会父能慈,子却不能孝呢?”余当即短信答复道:“父慈本乎天伦骨肉之情,而子孙辈少不更事、教化不深,故不懂孝敬。待年龄渐长、阅历渐深、教养渐高,自然懂得孝敬也。无奈近代以来,舆论妄托个性、毁弃礼教,年轻人骄纵无礼、竞逞血气之私,人伦因此败坏。”该生复信称谢。

忽忆陈寅恪先生1943年所作《癸未春日感赋》诗:

“沧海生还又见春,岂知春与世俱新。

读书渐已师秦吏,钳市终须避楚人。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周妻何肉尤吾累,大患分明有此身。”

其中“九鼎铭辞争颂德”即嘲讽“疑古学派”代表人物顾颉刚。《竺可桢日记》第二册720页记载:“(陈)寅恪对于骝先(即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等发起献九鼎、顾颉刚为九鼎作铭,惊怪不止。谓颉刚不信历史上有禹,而竟信有九鼎。因作诗嘲之……”顾颉刚1943年1月28日日记自谓“……而以鼎铭属予,因就(刘)起釪所草,加以改窜。”刘起釪乃顾颉刚学生,后撰《尚书学史》,仍持“疑古”武断之辞,甚不可从也。

蔡元培1912年下令全国学校停止读经,可谓“毁经”;胡适、顾颉刚提出“疑古”;陈独秀则提出“打倒孔家店”,梁启超不顾师友之谊,出任曾经出卖戊戌变法的袁世凯政府之司法总长、在反张勋复辟的全国通电中骂自己老师康有为“大言不惭之书生”,可谓人格亏欠。
此数人,岸然而为所谓“学界领袖”者。

余乃戏拟一绝,以承寅恪夫子:

“栋梁庸才毁经纶,万载华夏陷胡尘。

坑灰未冷国心乱,接续神州是何人?”

此中“梁”、“才”(蔡)、“胡”、“尘”(即陈)均有所指,亦颇凑巧也。第三句“坑灰未冷国心乱”则概括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直至近代之种种毁灭人文、天伦、国心之惨痛教训,冀望神州遗教后继有人也。

古今政教之利弊得失,全在学术道统、教育学统以及二者影响下之政治统系之中,古人云“不学则无术”,可谓道尽古今世运之枢机、兴衰之奥妙也。

余尝著文称今日全球社会,病在“学绝而道丧”,经典学术濒临荡灭、全球教育体系昏乱不堪,则必然道统无所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紊乱也。

天下宏纲伟目,具载于典籍,不深研细读、反复体会,如何能指导人群实践?近代之患,全在读书不深不细,只读各种庸滥“教材”、各种“速成读本”,遂学术无成、教育紊乱、社会混乱之象迭乘不绝也。

夜深重读王利器主编之《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柳诒征《中国文化史》等古今经典,被古今学者之深邃洞见和恢宏议论所折服,更反衬出今日全球社会之病根所在也。《史记注译》开篇“前言”乃该书副主编曹相成所撰《沁园春》一首:

“华夏炎黄,本深木茂,源远流长。溯禅让雍容,唐尧虞舜;兵戎革命,周武商汤。五霸会盟,七雄征战,诸子百家各主张。迨秦汉,开九州一统,勋业辉煌。  龙门司马子长,创巨制鸿篇立史皇。盖记事记言,体兼左、国;寓褒寓贬,功继素王。学究天人,道通古今,述往思来为激扬。齐击节,赞风骚韵味,经典文章!”

短短百余字,将国史大脉、史学统系一贯而道尽,前言亦将史公生平、《史记》体例一一简述,见识、才情亦堪为《史记》注释也。主编王利器则为文献名家,其“太史公书管窥”一文,紧随“前言”而博考《史记》文献源流、疑义,其“体裁探源”一节尤显精彩,余两批其征引班固、赵翼诸名家而予以论定之“妙”焉。易孟醇之“史记版本考索”亦穷搜海内孤本、海外奇珍而指示评点精要也。诸考订确当之作附前,则史公雄文《五帝本纪》巍然而起,更显其恢宏博大、超尘绝世之姿也。

此条札记尚未写完,余供职之北师大文学院负责科研报表之行政管理人员即来电催余:速将过往一年所发表之论著上网填报并打印出来送文学院审核再报校科研处再报主管校长审批,以便计入薪酬!

余不能怠慢,急忙停止写作,先到校网络中心更改本人密码,然后再逐条申报,整整忙活了大半天,不仅文思全被打断,更对繁琐壅蔽之管理现状产生憎厌之心。然学校却美其名曰“提高本校科研质量”云云。

余奔走于各科室之间,见各科室之行政管理人员个个忙乱于“文山会海”之间,全校数千近万台行政管理电脑、打印、复印机等设备更不息运行。

余不禁心生悲悯:《无量寿经》第33节佛对弥勒言“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云云,正今日众生之惨苦境况也!

研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史记》以及罗马圣哲爱比克泰德之《哲学谈话录》,更领悟出中华智慧、东方智慧与希腊罗马犹太智慧之会通处与分别处:中华智慧、东方智慧深沉博大,如一位尊严老者,洞穿现象之流所托身之宇宙本体(道与德);希腊罗马犹太智慧则如妙曼少年,必须历经“前苏格拉底”之自然探索、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理念探究、斯多亚诸圣哲之道德冥思,最终进抵自然之上的更高主宰、一个超绝尘世的神——上帝,西方文明之神圣之维,在宗教伦理,在“道”之神圣;东方文明之神圣之维,在人伦教化,在“心”之神圣。西方之神、东方之圣,盖为天人结合之枢纽:西方文化之最高境界为“通神”;东方文化之最高境界为“成圣”,仁人志士与古今领袖乃为其文化之最高寄托者也。

经典日读

论语神髓

(毛峰诠释十三经系列之一)

中国经史等生命的学问,重体验,不重考证。

体验就是把全身心的生命经验,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琐细实践贯通成一片,慢慢体悟,从中提炼出一种通透、明澈的智慧,由此自安,由此安人。

考证是从某个概念或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导或数据收集,最后得出一个可检验的结论。这种方法,西方学术较为擅长,但这种逻辑推理的起点、过程和结论常常出错,因此不是学术正宗。

《论语》首章“学而第一”在巍然揭示“中国智慧”的高超境界(悦、乐、君子);推崇朴素无华(令色鲜仁);培育道德习惯(三省吾身);治理人世的根本法则(敬、信、节、爱、时)等大体(根本)之后,体贴入微地展开了“中国智慧”的获取途径、展现方式: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青年子弟,在家应孝顺,出外须和睦,恭谨有信,爱护他人,尽力亲近那些仁爱饱学之士,远离那些悖乱无德之人。这样的年轻人,必能有所成就。

所有家长、老师,请注意孔子所说的这紧要的八个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青年子弟在成长过程中,第一紧要的是“德行”,孝悌之德培育好了,有了更多的精力,才来探究文章之学。

当今教育反其道而行,青年子弟不修炼孝悌之德,全副精力用在文章记诵之学(考试之学)上,最后非但没有智慧,而且丢失了道德,成了无学无德之人,一辈子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负担!传媒常常报道“官二代、富二代”的负面新闻,原因就在于此!

吾儒常言:“洒扫应对皆是道。”

意思是:清晨打扫庭院,早晚迎接宾客,这里面都有道德习惯可以养成。

道就是每天生活的规矩。

饮食起居、出外办事,皆有道。

洒扫庭院,弟子勤劳,一家、一校、一楼、一区,乃至一城、一国,清爽雅洁,便于身心愉悦地开展一天的事业,或读书或工作,在美好的环境与心绪中获得舒展、成就。反之,尘土飞扬、阴霾四布、尾气蒸腾,众生必困苦烦躁。

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周末晨起,全家必动手清洁居室环境,儿子自三岁开始就养成拖地板、干家务的道德习惯,学业、生活完全自理。亲戚朋友见了惊赞不已:“我那孩子,书包由爷爷背,早餐由奶奶做,鞋带由我给系,作业完全靠我给检查,老师还总训斥……究竟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自幼就生活在颠倒错乱的教养环境中!

我深切体会出《论语》等古今中外智慧所营造的深湛人文氛围中。儿子上到小学三年级,我发现当今学校根本不讲这些“道德文章”,无奈,索性购置一套黑板,在家讲授《论语》,同时配以简单的英文予以对照、记忆。

我倾情授课,条分缕析;儿子悉心听讲,认真笔记,妙解神悟;妻子一边旁听,一边准备丰盛的午餐;居室悬挂孔子像,全家常向先师孔子行礼;全家沐浴在中华伟大文明、伟大美德、伟大智慧的温暖光辉之中……

中国智慧先讲“修身、齐家”,后讲“治国、平天下”,身不修、家不齐,这种人治国,国必乱;平天下,天下必不能平。民国七贤之一、史学宗师陈寅恪有诗云:“坑灰未冷国先乱”,揭示了一大历史法则:秦始皇焚书坑儒,举国上下只知畏惧权威,不知儒家道德,其结果是,坑杀儒生的炉灰尚未冷却,无法忍受秦暴政的全国百姓就揭竿而起,严刑峻法的秦权威,顷刻间土崩瓦解,天下大乱数十年;直至汉高、惠、文、景、武诸帝,逐步恢复儒家道德秩序,直至汉武帝奖掖儒术,全国大一统之稳定繁荣,终于巍然确立数百年而不动摇……

《论语》原文及译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孝顺长辈,出门恪尽职守,言行谨慎信实,泛爱他人,亲近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了剩余精力,再向书本文字上去用心。”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