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人道根本,经典日读第八
毛峰
2016年07月18日

民国七贤之一、柳诒征先生(1880-1956)《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乃研究中国文化之不二法门也,其开篇“弁言”更是一篇指示入学门径之宏论:

“西国史籍之萌芽,多出文人,故以隶文科,与吾国邃古以来史为政宗异趣。……吾国圣哲遗训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持仁义以为人……人之性根于天地,汩之则日小,而人道以亡;尽之则无疆,而人道以大。本之天地者,极之参天地,岂惟是营扰于物欲,遂足为人乎!”

呜呼!西方自1800年工业革命以来,中国自1840年被西方列强逼迫欺压、逐步放弃固有文明以来,举世所营、所扰者,惟此“物欲”二字而已,如此,仁义不修,如何立人?如何立天地?检讨最近200年之全球历史,不亦鲜明若揭耶?天之阴阳错乱,观乎2008年南方雪灾、全球变暖、生态崩溃之危机可知;地之刚柔紊乱,观乎四川大地震以及全球各地海陆石油开采净尽、引发诸如地震、海啸、飓风、雪灾等日益频繁而剧烈之人祸可知;仁义不修、以邻为壑之事,更为全球格局之惯见习常也:二战后期,美苏霸权国家为自身利益,公然出卖或转让与之并肩浴血奋战之盟友——中国自古领土,演成今日中国东海、南海等诸多问题也。

今日中国若想真正崛起,必须体认自身“超百万年绵延之文明传统”(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语)之根本智慧,重树仁义之教,恰当吸收西方文明人文优长,庶几可免近代仓惶失措之误区,以副柳诒征先生《中国文化史·弁言》所谓“进而求圣哲、立人极、参天地者何在,是为认识中国文化之正轨……磊磊轩天地者,固积若干圣哲贤智创垂赓续以迄今兹,吾人继往开来……以贡世界”之无穷希望也。

传播学家伊尼斯、波兹曼等人,均言传播媒介对真实事态之深度扭曲:当英国某传媒巨头,被指责其报刊立场经常出尔反尔时,该巨头回答说:“我必须每天出报!”妙哉!为了每天饭碗,传媒匍匐于权威之下,早已不是新闻。可怜大众乃至大学,对此毫无免疫力,仍奉之为“真实”也。

更有甚者,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文明的扭曲:近观某电视台一档节目名为“笑动”,电视镜头粗暴地将传统相声的笑料予以割裂、造假,生硬地把提前录制的观众鼓掌画面加入演出中,令人啼笑皆非。评书大师连阔如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几大箱录音带全被造反派剪毁,如今只剩27分钟录音。其女连丽如,接受“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采访,说电视、广播上的评书、曲艺不是真评书、真曲艺,因为演员见不到观众真实的反应!新媒介对文化的扭曲可见一斑。

近读几册闲散书中,颇有几部社科人文名著: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查·霍·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1870-1937)所著《12世纪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of the Twelfth Century,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定价31元),该书一举打破启蒙主流思想、布克哈特在186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等著作中提出的、启蒙独断史学杜撰的“中世纪黑暗说”,分十二章,详细论述了中世纪的伟大文化成就,可谓摧毁启蒙独断陷阱、廓清了近代启蒙主义毁弃传统、标榜自身为历史发展顶峰、厚诬中古文化为“黑暗”之谬误,发人深思者良多也。

与之呼应,龚笃清编撰的《八股文鉴赏》(岳麓书社2006年版,定价25元)亦冲破了中国近现代全盘西化派对元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肆意攻击。编撰者说:“经过八股文写作的训练,士人们便有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去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牢固树立起了儒家正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培训出了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他们便足以担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任。明白了这一点,您能说八股文只能让人徒耗精力、毫无用处、是亡国之祸源吗?”编撰者详细考察八股文的历史沿革变迁,选取明朝八股文名篇予以评析,借以展现“八股文的神采风骨,认识其本来面目,也让人领略八股文的魅力”。

由此可知,近现代全盘西化派主张废除中华万年以上文明传统、将纲常名教、经史子集攻击得体无完肤,不仅不符合历史真相和文明传播的基本规律,更造成去中国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严重社会危害。

时至今日,全国大中小学不去借鉴《尚书·舜典》以来伟大的中华教育传统、学术传统的精华,却照搬承袭欧美近代学制、考试制度的种种流弊,还美其名曰“超英赶美”、“向欧美一流大学看齐”,不仅全国学生、老师、家长在教育部“应试教育”大棒下苦苦挣扎,而且造成中国一流顶尖人才的大量外流,使中国教育、学术、文化长期处于低俗水平,不仅不及明清科举制度之优长处,更与唐末宋初中国各地伟大的“书院教育”体系相差甚远,庸滥的本科、硕士、博士被大批炮制出来,不仅道德人格低劣,更无实际才华和活泼天机,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最大隐忧。

沈福伟(1935-)所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49元)“再版后记”称该书第1版1985年问世,引起学者热烈讨论,作者本来在另一相关著作《中国与非洲》中详细论述了学者们讨论的有关问题,但该书1981年写成,交给某书局后,出版却被拖到10年之后,可谓错失良机、贻误学术也。

余读此著第一章“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直至凌晨,犹兴奋不已,凌晨1点睡着,凌晨3点又起身批阅:

作者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播”诸节中,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东向西传播的历史进程,与先秦文献记载以及蒙文通《古史甄微》相互参证;中亚、印度乃至古希腊文献所称之“中国”,恰是“姬周”译音,不仅与孔子“郁郁文哉”之说吻合,更说明周代国威之远达西域、中亚以及地中海沿岸之欧洲国家。

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大国发起“尊王攘夷”运动,更引起西域、中亚、俄罗斯等草原游牧民族的连环波动、政治兴衰以及移民浪潮,不仅与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等著名论断相发明,更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华政治、社会、文教之稳定繁荣与否,不仅仅关系到整个东亚地区,而直接关系到整个文明世界的兴衰涨落,这一看法,汤因比在《历史研究》、《展望21世纪》等名著中率先提及,余之撰成《大一统文明》(201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适足以扩充、印证并论析之也。

经典日读·第八

论语神髓

(毛峰诠释十三经系列之一)

孔子《论语》详细告诉中国人,学问之道、智慧之道、人生之道,是如何精心获取长足进步与提升的:

首先,树立忠信之本,厚重通达,不轻浮、不固执,不结交浅俗之人;

其次,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来求取知识,获得高人指点与提携;

再次,苦学成名,不尚奢华,即使温饱不定,亦不敢一时一刻废弃学问;敏锐地感知、洞察世事,但不要轻易发言;随时就正于饱学有道之士;求学虽苦,终生好之而不改,终必可观;

最后,道德坚固,父亲长辈所教诲的,全牢记在心,树立为远大道德理想,这才叫孝顺,这才叫君子。

《论语》原文及译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好学,就不固执。行万事,以忠信为主。不和不如己者交朋友。有过失,不怕改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

孔子学生子禽,问同为学生的子贡:“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得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凭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有父亲在,观察儿子的出息,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了,该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其父之道,这才是孝啊!”。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生有子说:“诚信近于义,因为其言行可反复验证。毕恭毕敬,近于礼,可远于耻辱。择其可亲者追随,亦可受人尊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锐于世事,谨慎地说话,向有道之人来求正,可算是好学之人了。”

[峰按:曾请友人书此条幅,悬挂客厅以自励;又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明令:凡喜炫耀美食并屡教不改者,即从通信录中删除之,其用典、渊源,出于此句也。]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