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孔学源流之——温柔敦厚,经典日读第九
毛峰
2016年07月18日

古典中国之温柔敦厚,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近现代西方启蒙独断主义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伸张”,蜕变为当今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粗暴野蛮、倚势凌人等各种公私行为之丑陋,可笑某论者把最近法国国庆日尼斯发生的恐怖袭击,与法国大革命对立起来,认为恐怖袭击违背了法国大革命精神,真无知之尤也:法国大革命造成全法国八分之一人口无辜惨死,德拉克罗瓦绘画《自由引导人民》图景,该作者视而不见:裸露肩膀、挥舞旗帜的“自由女神”脚下,横卧着裸露着下半身的男性尸体!血泊中诞生的法兰西共和国,远逊色于路易十四的“开明专制”,伏尔泰言之凿凿;罗兰夫人所谓“自由,多少暴行,假你之名!”堪称启蒙独断主义思维与行动之暴虐陷阱之绝好注脚也。

温柔敦厚的古典中国,却别一番光风霁月。

三皇五帝时代不必言,西周成康之世、西汉文景之世、唐太宗之世,史称“刑措”,即全国严重刑事犯罪与死刑等严酷处罚,几乎“措置不用”也。

明乎此,乃能深入谈论中国文化也。

自2000-2016年,为刚入学之大学一年级本科、研究生新生,系统讲解“中华文明的传播秩序与文化机制”,在黑板上列表图示:伏羲时代之《河图》宇宙观念、天人合一之宗教、哲学智慧、婚姻家族制度、饮食居住制度的创立等——炎黄时代之农耕制度、衣食住行等各项文明制度的确立、天下公推共主之原始民主制度等——尧舜禹时代华夏民主制的确立完善(代表天下诸侯之“四岳”不仅参与重大人事任命、更最终决定天子之继任人、尧舜确立禅让制、中央设纳言、开四门、立诽谤木等舆情机关、受地方监督制衡)、中央官制以及地方朝贡体系确立、“天下为公”之大同文明理想深入华夏诸族——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小康“家天下”但保留文官选举制、殷商时代诸侯兴起、西周“封邦建国”之古典联邦制以及中央地方权力制衡之礼乐文明体系——晚周礼乐崩坏时代,孔子命世而出,荟萃此前数千年文明传播遗产,盛唱“尊王攘夷”、“仁义礼教”、“贤者居位”诸“大同主义学说”,对晚周小康局面深致不满,游说列国不得志,但咸受天下尊敬;孔子更在巍然道统之外锻造出灿烂儒家学统,令天下万民知公义之所在,从此,尊王斥霸之政统,潜移默化于中华——秦以野蛮策略获扩张,终致天下于一统,然秦政残暴,旋踵而灭;炎汉兴起,与民休息,尊儒重教,刑措不用,武帝、董仲舒、公孙弘等更兴建太学、广举贤良方正、孝廉之士加入政府,乃确立伟大“文治政府”体系以及士大夫培育、选拔、任用、监察等制度,皇室、文官、士子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全社会尊儒慕德之风气获深厚培育,中华文明2200年间稳定繁荣之政治、道德基础遂一举奠定——魏晋南北朝乱局使华夏文明更扩大传播,文化内涵更因道家和佛教的兴盛而丰厚华美——隋唐进一步确立科举制、三省六部等文治制度体系,儒释道三教并尊,声教冠盖全球——宋元明清鉴于唐末地方藩镇割据、文官党争等弊端,逐渐把宰相、文官、地方、军队首领之权集中于皇帝一人,加固中央集权却消弱了权力制衡机制,终于造成满清大权集中皇室、全国万马齐喑之局面,不受制衡的中央集权逐步使内乱外患接踵,国困、士荒、民穷的局面,最终倾覆了王朝士大夫统治,近代中国遂跌入历史最低谷。

虽然,儒家礼义廉耻教化深入民心,中华文明传统深入士子灵魂,仁人志士遂鼓舞奋发,不惜流血牺牲,将古典中国锻造为现代中国。其中,洋务派之引进西学西艺、清流派之保守中体、西学为用、革命派之设计宪政、国粹派之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之兼采东西、学衡派之平衡古今、现代新儒家之返本开新等等主张与实践,或深植文明生命,或救济一时急需,彼此激荡,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中华文明之新生。

余讲毕,为学生完整播放1950年代大陆香港合拍之著名戏曲电影《花为媒》(评剧改革家成兆才编剧、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方荧导演、名伶新凤霞、赵丽蓉、李忆兰、张德福等主演,获莫斯科电影节大奖),预先提示曰:“此片保存古典中国乡土生活之温存美丽与古典中国人之鲜明可爱个性,与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同一温柔敦厚之旨。”

200多名大一新生大开眼界,欢笑掌声不断。课下学生问:“五十年代竟然拍摄出如此完美电影,何也?”余告:“1957年反右、1966年文革前,中国文化传统未遭剧烈破坏,乃成此佳品。今日电影刻意模仿港台日韩欧美之商业片,决然无法成佳品也!如今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全然不能列入大中小学课程之主体,观念、体制、人才阻隔不畅,则华夏文明之传播断裂,更有超逾前代者。”师生相对叹息而已。

有学生奉《论语》评道:“老师课上讲《论语》尤称赏孔子‘朝闻夕死’之言伟大,吾辈生也,焉能未闻道,而冒然就死耶?”余闻言稍慰。

曾几何时,16岁就读高一的儿子曾奉上表格一叠,告余“此乃北京教委下发的家长问卷调查表,凡涉及学校遵规办校诸条,譬如有否违规办课外辅导班等等,老师已经代为填写‘无’,其余,才由家长填写”!

余苦笑:上下造假、自欺欺人,竟公然不避16岁少年,如此教育,欲社会长治久安,真如缘木求鱼也。乃提笔在“对老师有何建议”问题下回答:“少留作业少考试,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在“对校长有何建议”问题下回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口号,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废除统一高考制度!”

儿阅后默然,径自回到书房,又埋头于浩如烟海、了无生趣之作业,凌晨时分,始熄灯入睡也。

经典日读·第九

论语神髓

(毛峰诠释十三经系列之一)

《论语》第一章的主旨,紧密围绕“学”展开,又处处透出对“道体”(治理国家、社会的根本法则,又称大体)的深湛洞察,所谓“深识大体”。

小体是人身,大体是国家、天下,二者原本一体,故而“学问”与“治国”连成一气,没有分隔。

今举其“大体”而略言之:

首先,治国的根本在“培育民德”,即无形而有效地约束举国上下的道德力量。体现这一道德力量、培育这一道德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曾子所说的“慎终”(慎重地对待临终者、送别死者)和“追远”(追念、缅怀远去的祖先、圣贤),也就是丧葬仪式与祭祀仪式的庄重,这是天下万族凝聚在一起的深厚感情纽带与博大的祖先、家国意识的源泉;

其次,推行有形的道德约束——“礼”,即规范、节制天地之间的人与自然关系、君臣之间的治理关系、亲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师生长幼之间的道德关系等等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方法。

中国自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就逐步创立了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师生之间、君臣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天人之间等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到周公制定《周礼》时高度完备,持续悠悠五千载,至今仍是中国生活的根本;

再次,在仁义秩序(礼)的长期协调、培育下,中国百姓形成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道德风尚、习惯与道德精神,这不仅足以维系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稳定繁荣,更足以如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所言,“凭其富,不产生资本主义;凭其强,不产生帝国主义,而永葆其士农工商四民并盛”之文明奇迹。

《论语》原文及译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生曾子说:“对临终者、死亡者的送别之礼很慎重,对逝世已久者能不断追思、缅怀,这样能使风俗日趋深厚。”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生有子说:“礼制、礼教的运用,贵在促进和睦。先王之道,其美正在于此,小事大事都要依据于此。但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如果只知道一团和气,不用礼来节制,那就行不通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生子贡说:“贫人不谄媚于富贵之人,富贵之人不骄奢淫逸,这样就对了吧?”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子贡说:“所以《诗经》上说过: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不断升华的意思吗?”先生说:“端木赐呀!真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一处,你能知道另一处。”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