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系列随笔之八十五——最美的电影之三
毛峰
2016年07月27日

民族乃神圣实体,是一切文明得以寄寓之所,而非近代西方启蒙独断主义误导下的所谓“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所能范围。民国七贤之一、著名哲学家和翻译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言“永恒不朽的国家观念”、“永葆青春的民族魂”乃近之也。无独特历史文化传统之人群啸聚,不可谓之民族。

民族之寄托有三:信仰、语文、血缘,统谓之文明。

于斯三者去一,则文明不整全,该民族必荡然无存。

犹太人三者俱全,虽叠经苦难,必复国而强盛一方。

民国初年,鲁迅等人主张废除汉字,吾民族险灭矣!

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为儒家文化,中国语文为古文(白话乃世俗变态耳),中国血缘,则广纳各种族而绵延不绝也。

以此弘纲、伟义,乃能领悟并欣赏最美的电影之一,罗马尼亚电影杰作《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该片于1973年拍摄,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首映,表达了民族独立的伟大意志与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1978年5月,中国举办罗马尼亚电影周,译制片在中国上映,给刚刚摆脱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1,奇普里安:“父亲,我要为达吉亚人演奏!”

电影以壮美而细腻的史诗风格,讲述了罗马尼亚著名音乐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一生。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是罗马尼亚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自幼学习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对民间音乐有深入的研究。1879年曾赴古典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音乐,师从布鲁克纳。回国后,任中学音乐教员,1883年在贫病中去世,年仅三十岁。

奇普里安出生于广受尊敬的东正教牧师伊拉克利埃神父之家,属于罗马尼亚上层,富于人文教养和爱国情操,在父亲、亲友的影响下,他树立了“为达吉亚人(罗马尼亚人)演奏、作曲、歌唱”的伟大志向,面对奥匈帝国的侵略刺刀,他深情忘我地演奏罗马尼亚民族风格的乐曲,表达无声的抗议,影片这一场景,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反抗侵略暴政,同样感人至深。

作为爱国主义者,他积极参加争取从奥匈帝国殖民统治下赢得解放的罗马尼亚民族独立运动,为此组织大学学生会,担任主席,因抗议奥匈帝国占领,遭到逮捕,他在法庭上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告诉你们,谁想灭亡我们罗马尼亚民族,永远不可能!”赢得旁听席的热烈欢呼!听众高歌他作曲的爱国歌曲《联合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和《三色旗》(后者成为罗马尼亚国歌),轰动整个罗马尼亚。

狱中,他身心遭受巨创,一度吐血,成为他后来早逝的原因。圣诞夜的风雪中,他的崇拜者齐聚监牢外,为他演奏小提琴;他在囚牢中演奏新谱的代表作《叙事曲》,音乐哀婉激越,监牢内外合奏,融为一体,连同牢房的一个小偷都被乐曲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感人场景的编导演,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史诗厚度和诗意的感人力量。

2,对祖国风光与民族文化的热爱,使电影迸发诗意之美

影片除情节、音乐之美外,罗马尼亚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之美、民族歌舞等民族文化之美,与影片人物的思想、品格、容貌、衣着、谈吐之美,交汇生发,使影片美不胜收。

担任影片男主人公的长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徐雁,以温柔而不失阳刚气的声音,成功塑造了年轻作曲家的英俊形象。徐雁回忆道:“这个片子真太好了,宽银幕,有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有非常动人的音乐、小提琴曲,有漂亮的男女演员,场面宏大,有华丽舞会,有贵族生活,有谈情说爱,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看原片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当我们译制完了放映以后,大受欢迎。文革后,我们第一次看《奇普里安·波罗贝斯库》,确实是眼前一亮,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担任女主角配音的,是长影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她把女主角贝尔塔的羞涩、甜美、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观众和听众赞誉她的声音“如天使一般美妙”。

一篇回忆文章,对影片的宏大主题——爱国主义不甚了了,却津津乐道于男女主角的漂亮衣服:比如女主人公贝尔塔的各种华丽的裙子:“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衣服可能都没什么稀奇,但是要知道,中国观众看到这些衣服的年份是1978年。那时,中国人的服装普遍是蓝色、灰色、黑色,样式也非常保守,这些装扮在他们的生活里是不多见的。如果倒回十年,它们会被当成资、封、修的产物,被文革的“革命小将们”放火烧掉。现在仅仅过去了十年,就能够在电影院公开看到了!”

这部影片的服饰之美,也堪称改革的先声,解冻的春潮!

3,纯真爱情及其悲哀失落之美,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影片的音乐之美,除了主题音乐《叙事曲》的深情委婉、《三色旗》等歌曲的激昂高亢,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爱情主题曲之一的《新月》,这本是男主人公写给女主人公表达爱意的夜歌,它在影片中间,曾由女主人公贝尔塔唱出来,作为两人的定情之曲,更被作曲家谱入代表作之一、第一部以罗马尼亚文演唱的民族歌剧《新月》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影片给文革十年不许恋爱的中国观众,以爱与性的初级启蒙,这是影片最引人的地方,男女主人公之间缠绵热烈的爱情,尤其是两人拥抱、深吻、舞蹈,都引起观众喝彩、欢呼。

曾记得,影片表现两人在开满鲜花的草坪上,热烈拥吻,男主人公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情不自禁将身体压在女友身上,两人交缠着滚入花丛,正在观影的一个男青年从观众席里大声喝彩:“走起!赶紧办那事儿——”全场一片欢呼雀跃!

文革给人们造成的性压抑和性饥渴,竟达如此程度!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与女友贝尔塔。在无边的晚霞、广阔清澄的夜空、皎洁的新月清辉下,许下了爱的誓言——

奇普里安吟诵道:“晚霞满山,号角含着哀怨。”

贝尔塔呼应着:“羊群踏上山峦,星星闪烁天边。”

奇普里安说:“贝尔塔,我真恨那座山。”

贝尔塔:“因为把我们分开了?放心吧!什么也不能把我们两个人分开,永远不能。”

奇普里安点头:“无论高山,”

贝尔塔:“还是大海,”

奇普里安:“无论太阳,”

贝尔塔:“还是无边的大地!”

贝尔塔信誓旦旦:“什么也不能。”

这段如诗似画的“爱之誓言”,在二人诀别之时,再度以闪回镜头出现,令人扼腕唏嘘、感伤垂泪——

贝尔塔的父亲,一个英国圣公会牧师,竟然以两人宗教信仰不同,残酷地拒绝了作曲家的求婚:作曲家信奉东正教,贝尔塔信奉英国的圣公会教,二人竟因此不能结婚!

其父还残忍地让贝尔塔永别罗马尼亚、移居英国,两人从此成为陌路之人,贝尔塔只在作曲家葬礼时献上永别的鲜花!

我每看到电影这一段,愤恨得牙根发痒——既然都是基督教,为什么却仅仅因教派不同,就活活拆散一对有情人,天底下竟有如此不公不义之观念与行为!

天才的作曲家,年仅30岁,就因此伤心而死!

真是不可教化、不可理喻的蛮夷思维也!

4,爱情的自由,与民族的独立,是电影飞入灵魂的双翼

资料显示,当时拍摄这些接吻拥抱镜头,对于本片的编剧、导演Gheorghe Vitanidis来说,是顶着巨大的电影审查压力的。英俊的男主演弗拉德·勒德斯库(奇普里安的扮演者)回忆说:“拍我和贝尔塔在森林里奔跑,要表现两个年轻人相亲相爱。那在当时,我们罗马尼亚,也是实行禁欲主义的,不允许你过分暴露男女之情。而我们两人表演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接吻了,这个动作被导演看到了,他说,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接吻,这会给我带来难题,以后在审查时,也会出现问题。”

这部影片在提交剧本的阶段,竟被审查了八年之久。

拖延如此之久,主要由于当时险恶的国际政治环境:

影片讲述了罗马尼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故事,而当时的罗马尼亚,属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受苏联的霸道控制,电影表现“民族独立”的主题,对这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奇妙的是,剧本最终通过审核,居然也和中国有关系。1971年,齐奥塞斯库总统访华,争取到了来自中国的有力支持。回到罗马尼亚以后,这部剧本终于被审查通过了。齐奥塞斯库总统,要通过作曲家奇普里安反抗奥匈帝国侵略者的爱国故事,向世界表明:罗马尼亚要独立,要摆脱苏联的控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所要传达的,是一个国家即将发生转向、做出重大转变的民族觉醒与谋求独立的伟大决心。

更巧合的是,《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中国上映的1978年,也是中国开始发生改变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挣脱了文革浩劫,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期。当时已有一些敏感的人,从银幕上“尺度变大”的爱情画面和台词中,感到了伟大改变的开始。这部精美的史诗电影,竟然成了中国伟大改革时代的“预告片”。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拍出如此之美的电影呢?

欢迎关注毛峰微信公众号“清风庐”:houseofwind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