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任凭“一亿玉碎”,怎奈“和魂”不醒
李洋
2016年08月03日


樱花和富士山是日本的两大象征。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日本政府发布了年度防卫报告,指责中国不断扩大海上和空中的军事活动,军队建设不透明,进而批评中国破坏了地区军事平衡。中国在争议海域的一些行动是“危险的,能够引发难以预料的情况…… 中国的所做作为引发强烈关切,地区局势前景堪忧”。

日本发布这份报告的时机可谓讲究。报告发布前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天刚刚庆祝建军89周年。再过几天的8月6号就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日本打造“战争受难者”形象的年度大戏。

今天,首相安倍改组内阁,决定让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自民党政调会长稻田朋美担任防卫相。稻田从2012年12月开始担任行政改革担当相以后在日本战败纪念日从未缺席过靖国神社的参拜。数名右倾化官员受到重用,进一步扫清了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的人事障碍。

所谓年度防卫报告,只不过是安倍政府为修宪“背书”诸多文件中的一份,是安倍政府一整套政策和行动安排中的一步。

共同社于7月11日和12日实施全国紧急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反对在安倍执政期间修宪的受访者比例达48.9%,支持者仅为35.8%。这一调查结果在近几个月以来没有太大变化。多数反对者的存在反映了追求和平的社会主流,但超过三成的支持者也反映了日本社会观点的分化。

至今,日本把战败称为“终战”,把战犯供奉起来,并称供奉地点为神社。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和细菌战的存在,依然在歌颂满洲的繁荣以及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给落后地区带去的秩序、文化和规则。可以说,以安倍团体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战争历史倔强地奉行鸵鸟政策,而在他们看来争取日本“正常”国家的待遇是恢复日本昔日帝国风范的第一步。

这样一个健忘、狡猾和自私,但又发达、高效和现代化的日本才是加剧地区动荡和战略误判的根源。

和平宪法恰是国际社会在充分认识日本侵略战争基因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份底线文件,是东亚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可以说真正试图打破地区平衡,乃至颠覆东亚格局的不是日本指责的邻国,而是日本本身。一面夸大邻居的威胁,反衬出自己的弱者形象;一面紧锣密鼓地做足对外扩张的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奋力出击再无收敛、文明和道义可言。

安倍政府为修改和平宪法所做的种种努力,延续了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全面侵华和偷袭珍珠港这一不光彩纪录中共有的前期准备工作。

近来,日本不遗余力地鼓吹菲律宾非法南海仲裁,报告中含沙射影地指责中国在南海的正当维权行动,但日本闭口不提的是它根本不是南海岛礁的争议方。中国与东盟国家几代领导人艰难达成的一系列共识和努力为南海争取了半个多世纪的总体和平和稳定。战后南海安全稳定的航运秩序和航行自由是日本买进能源,输出产品的重要保障。

可以说,日本战后崛起离不开南海。日本的安全不是美国给的,而是地区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中流砥柱。某种程度上,日本搭了中国长期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的“便车”。中国的牺牲、妥协和克制是无形的,但日本的收益却是真金白银。日本介入南海争议,最没有道理的借口就是拿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说事。

作为东亚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最高、军队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日本在利用邻国廉价能源、劳动力资源,开拓海外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也是日本战后崛起的重要基础,但它与邻国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协调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加深和拓展,在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上并没有做出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大国贡献。

上月末,借口朝鲜的导弹试验,日本政府再次表示要升级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并且宣布计划2019年引进“萨德”反导系统,实现从中段到末段全程无死角防御。在邻国相当落后的1980年代初,日本就布置了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如果日本真以发达大国自居,希望当回东亚的老师,那么在面对半岛无核化和海洋争议等问题时,就应当与中国一道坚持以协商和对话解决争议,而不是加强军备,引入外部势力搅局,同时为自己扩张做准备。

经贸文化往来日益紧密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中日韩加上东盟国家的经济总量接近世界三成,人口接近世界总人口四成。可以说,纵观东亚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以来近200年,东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日本应当珍惜这个机遇期,为自身经济和社会转型维护更加稳定的地区秩序。

安倍在去年“终战”七十周年演讲中说,当代的日本人民没必要再为几十年前的战争赔罪。其实,最缺悔罪态度和赔罪行动的是安倍这样的国家权力集团的精英分子。因为日本的政治传统中向来不缺少由一个小团体最终一步步把国家和民族引向歧途的经历。

七十一年前那个早上,即使广岛被原子弹夷为平地,一座城市所有的钟表都停在八点一刻,近十万人丧生,日本军部依然强硬表态,毁掉一座城市并不具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依然故我地要执行“一亿玉碎”的全民本土抵抗计划。这是弱者的姿态,还是狂人的呐喊?

今天,历史的回声在安倍有关未来和和平的“低吟”中找到了太多的归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