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甘肃的“方”<br>——“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团随笔之二
杨应森
2016年10月25日

图为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杨应森摄)

来甘肃之前,甘肃在我头脑里烙得最深的印象,就是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东方卢浮宫”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和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的大型民族历史舞剧《丝路花雨》。
果然不出所料,这次来甘肃,主人安排我们去了敦煌莫高窟,看了壁画、彩塑,也欣赏了带有浓郁“甘肃风味”的歌舞。
在为莫高窟、《丝路花雨》所震撼的同时,我又颇感遗憾,因为我还想去发现、去找到一些新的、有特点的东西,让我这次来甘肃不虚此行。
 
图为敦煌大型歌舞表演。(黄文华摄)

终于,我有了发现、有了收获,这个发现和收获,竟然是“医方”、“药方”。
甘肃的老战友苏轶告诉我,甘肃的中医药很有特点,特别是“敦煌医学”。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甘肃的“医”成了一大亮点,“中医药养生文化”也成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敦煌的莫高窟、藏经洞里,我看到了壁画、藏经,可我未曾想到,在这些壁画、藏经中,竟然许多与中医、中药有关。20世纪初,中医药专家们开始从敦煌藏经、壁画中关于中医药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由此产生了“敦煌医学”。
在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经卷中,记载“凡服药不言先食后食者,皆在食前……凡药用半夏,皆汤洗十余遍……凡麻黄中去节,先煮沸,去上沫,乃同余物”;在法国现藏的敦煌经卷中,有“紫苏煎”医方的记载:“紫苏煎。治肺病上气咳嗽,或吐脓血方。紫苏一升、酒研取汁,款冬花、桑根白皮、桔梗各三分……”
这些记载不仅介绍了药物组成,还记载了药物的熬制和服用方法等,可以称得上是古人的用药指南,有些内容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依然沿用。
甘肃媒体报道说,研究人员现已从敦煌藏经、壁画中,整理出了1240余首古医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诊疗领域。
 
图为外国友人在相关国际论坛上与中方专家交流。(孙亮摄)

中医药曾是陆、海“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资源纽带和载体要素,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滞后,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恰恰切合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毗邻中国,双方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较为相近,中医药也易于被接受。
于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不仅成为甘肃通过“一带一路”、敲开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大门的“敲门砖”,也成为甘肃发挥优势谋发展的“良方”。
2013年10月27日,甘肃中医学院与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联合设立了第一家“岐黄中医学院”;随后又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匈牙利等8国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中心。
同时,来自韩国、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等的中医爱好者也先后在甘肃学习中医药,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经常会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面孔。
 
图为外国友人在展会上了解中医医疗技术。(孙亮摄)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许多患者,也慕名前来甘肃,接受中医治疗。61岁的菲达罗乌娜患有支气管哮喘,在俄罗斯采用西医治疗,病情一直没有缓解。在当地一位医生的建议下,今年8月,菲达罗乌娜来到甘肃,医生们采用刮痧、拔罐、耳穴贴压、针刺、位贴敷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很快缓解了菲达罗乌娜的病情。
“俄罗斯也有中医,但在俄罗斯看中医,比坐飞机到中国还贵,而且未必正宗”,菲达罗乌娜说,甘肃的中医告诉这位俄罗斯老太太,甘肃在俄罗斯开办的岐黄中医中心,“不仅医药费不贵,还会定期举行义诊”。
几天前,我去了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著称于世的月牙泉。
 
图为敦煌月牙泉。(王德禄摄)

大漠之中,一片葱绿。陪同一路采访的甘肃电视台记者杨海芸女士对我说,月牙泉建有“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分为岐黄中医药文化旅游生态园及中药材种植生态产业园两大区域。按照《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甘肃力争3年内,在这里初步形成以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
生态园的负责人告诉我,生态园建成后,中药材种植的年收入可达到8.25亿元,可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35000多农户、种植中药材50万亩。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医药不仅是甘肃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的一大“良方”。
除了中医药的推广,甘肃还力求通过“一带一路”,加快、加大在中药材生产、出口和中医养生、旅游等领域“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甘肃中医药产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认证注册、中药出口等正在加速推进。甘肃佛慈制药集团与乌克兰签订了500万罐装中药保健饮料的销售合同,并在俄罗斯等国家完成了150个产品的注册;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成立了中医药公司,首批共10种中药产品在该国注册;甘肃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甘草酸生产厂,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11万美元,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
 
图为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合作意向书。(孙亮摄)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敦煌火灸•铺灸、敦煌古方美容面膜等传统特色医疗、美容疗法,引起了法国、英国、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意大利、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等国客商的极大兴趣,阿尔巴尼亚客商当即达成了与甘肃合作协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告诉“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团的中俄记者,甘肃发展的“大好时机”,就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甘肃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必将成为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粘合剂”,刘维忠对此充满信心。
离开甘肃前,我们来到了古“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重要关隘阳关。
 
图为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接受“丝路中俄”媒体采访团的专访。(杨应森摄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吟诵着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句,心里想的却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发展,这条“阳关大道”无疑将会越走越宽广,中国人将会越来越多地从这条“阳关大道”走向世界。王维若是今日站在这里,是否会将“西出阳关无故人”改为“西出阳关多故人”呢 ?
 
图为采访团成员、本文作者。(王德禄摄)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网地方频道主编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