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小马云"蹿红,围观还是围猎?
李洋
2016年11月23日

江西省永丰县河山村有个小男孩,8岁,家境贫困,因为长得像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他的照片和视频被好事者传上网。马云本人回应说:"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的神态,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照镜子啊",并说愿意资助他上学。

但在村里人看来,小男孩儿非但不英武,反而 "智力可能有问题"。他有个13岁的哥哥,哥俩是同学。父亲年轻时因被毒蛇咬伤截肢,母亲幼时患小儿麻痹,后来被牛戳瞎一只眼,奶奶老年痴呆。全家主要靠59岁的父亲干农活维持生计。

马云的表态直接把男孩儿推到了虚拟世界的舞台中央,但他却浑然不知。一时间,记者、网红、慈善人士、商人、剧组各色人等蜂拥而至。他们丢下玩具、食品、衣物和各种承诺的爱心。大多数人拉着孩子拍照,拍视频,心满意足地离去。

男孩儿家贫寒,是政府救助对象。男孩儿出名后,地方官员如临大敌,忙不迭地送来额外的慰问品和慰问金,仿佛生怕外来人挑了"扶贫不力"的毛病。其实,他们此前早就按照相关规定落实了对他家的帮扶。

让地方政府和男孩儿家不安的是,来的人鱼龙混杂,目的不纯。很多人慈善是假,牟利是真。河山村所在地区贫困人口不少。如果是真慈善,他们不应仅仅因为男孩儿的长相而只对他献爱心。从目前的报道看,来人大都是象征性地给些礼物,为的是把他的长相和居住环境转化为他们借助互联网牟利和炒作的资本。真慈善不留名,不牟利,更不按长相捐助。

更有甚者开着豪华房车,把男孩儿接到车上现场直播,拍照。一个从未走出过山村的贫困儿童,对突如其来的新鲜事物表现出的本能的童真反应,成了这些人猎杀的对象。一场围观更像一场围猎。

除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不要被人带走",他的监护人可能没有更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礼品对于送礼的人值不了几个钱,但对一贫如洗的男孩儿家则少见珍贵。双方经济地位不对等造成的价值差异认知,构成交易基础。

不客气地说,那些"长枪短炮"和闪光灯对男孩儿的围观,尤其要传递他贫穷落后的居住状态,是为了呈现"马云"这个财富符号与贫困现实的强烈反差,达到刺激和轰动效应,抓人眼球。如果他生长在一个如马云一样的亿万富翁的家中,他的监护人会允许他这样沦为被围观和调侃的对象吗?炒作他的人打着慈善的旗号,利用了贫困家庭的无知,牟利本质暴露无遗。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

男孩儿的父亲说,曾有一帮人瞄准他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心愿,许诺给孩子找个好老师,把孩子带走了,好在只有半天就送回来了。他们走了,找老师的事情压根不提了。他觉得这样做是欺骗。这些前来围观和利用他的人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是落后地区往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淡薄,手段也有限。

"网红"盛行的时代,点击量和转发量背后是资本的逻辑,但他家包括他所在的村庄恐怕对信息经济学并不了解。从一些直播平台和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隐约发现在那样一个乡土环境中,乡亲在惊讶和不解之余,很多流露出了羡慕之情。

这就为受众营造了一种支持围观的语境,仿佛曝光让他成了受益者。其实,男孩儿只是一个供亿万观者消费的对象。相比平台和操作者的收益,他收到的玩具、零食和衣服更像是一种对未成年人的"诱饵"。整个过程好比是"信息鸿沟"和"财富鸿沟"一侧掌握了财富和技术的人群对另一侧落后村庄的碾压。

苏珊·桑塔格说:"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对他照片和视频的围观,是对社会伦理的颠覆。受众有一种天然的真诚,仿佛能在大众传播媒介播发出来的信息产品都是合格的。非也!尤其在自媒体盛行的信息时代,受众是传播秩序和公共领域内社会伦理的重要捍卫者。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传播场域内,受众应有更高的意识和共识,区别和抵制那些建立在对未成年人和贫困人口"盘剥"基础上的炒作。

男孩儿纯真的眼神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拍摄围观他的人。我们总喜欢追索人性的高尚,但发现的往往是人心的浅薄。自媒体时代,别高估了要喂你的人。每个人心底残留的基于人性的真善美,是帮助我们在"信息丛林"中寻找光明和方向的指南针。有人迷路了,有人还在踯躅前行。

再面对高举慈善旗号进行的所谓"小马云"直播时,你是否会成为人群外又一个踮起脚的看客?你的回答决定你看到的世界。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