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  >>  正文
毛峰:世上的一切之一百四十七篇——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时尚帝国系列随笔之二十二)
毛峰
2016年12月05日

因撰写《时尚帝国》之“古乐新声”系列,我重听一些古琴、古筝、琵琶、笛子、二胡以及民乐合奏曲,深感国乐之表达,必须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器乐、声乐技巧,而不必“原汁原味”地保守原有技巧、范式,因为所谓“原汁原味”本来就是某个时代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用来表达其“时代感受”的一种主观抒发,没必要固守陈规;更新、重振其灵魂,才是出路!

近代启蒙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流行以来,从清末民初直至今日的国学界、国乐界,盛行所谓“实事求是”等考据主义教条,似乎真的有一个“实事”存于古代,今天唯有考据家,才能从故纸堆或古董堆中,寻觅到这个“实事”,然后以一套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方法(这些观念与方法,残留着大量当代史学的启蒙毒素与各种迷误),最终“求”出那个“四海皆准”的“是”……这些荒谬的教条,在阎若璩、罗振玉、王国维、章太炎、胡适、顾颉刚等人那里,升格为一套欺世盗名的技巧,似乎唯有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确证地上文献的“真伪”;似乎只有凭借字形、字义、读音的变化,才能掌握古典文献的“原意”;

这些人的根本迷误在于:一切人文制作及其传承,都是对“实事”的“改写”,关键在于,后来人如何从这些“伟大的改写”中读出“新意”,从而进行“新的改写”,而不是在古董、故纸、坟墓中,品咂那腐朽、发霉的滋味。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即用法”和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彻底廓清了所谓章(太炎)黄(侃)学派的训诂迷雾,而从蒙田、维科一直到克罗齐、柯林伍德、弗兰克等历史哲学,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彻底扫除了阎百诗、胡适、顾颉刚等人的“考据”、“求是”等胡扯。

在辽宁省图书馆讲座之余,有好学读者提问:“教授,您对最近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与鲁《论语》的不同,有何看法?”我照例肯定了提问者的好学,然后正告:“需要感兴趣的是,我、你,此时此刻的、活在当下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与《论语》、与孔子儒家的关系;齐论鲁论之不同,无关紧要;应当提问:你我在儒家精神上,在深或浅、冷或热的程度上,有何不同?”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你心间!

在表达个体感怀与遭际的美好古琴音乐中,余以为南宋音乐家、教育家、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字楚望)所作之《潇湘水云》和传为唐陈子昂、宋毛敏仲或明朱权所作之《雁落平沙》(又名《平沙落雁》)最为深婉动听。

作为南宋遗民和音乐巨子,郭楚望在元兵南侵时避难湖南衡山,在潇、湘二水合流处远望九嶷山,见云水奔腾、江山壮丽,感家国破碎、时势飘零,遂作千古名曲《潇湘水云》。乐曲开始时作曲家远眺宁静的远山,俯察澄碧的河水,一种宁静中的悲痛和绝望随山云水雾蒸腾而起,旋律娓娓倾诉:“更那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如此清丽风景,连同在这片清丽风景中孕育的华夏文明,将毁于蛮夷战火,身为华夏文明传人之作曲家,岂能不痛断肝肠!乐曲以欲哭无泪、清澈见底的旋律、波涛汹涌的节奏、气象万千的音色变化,将祖国之爱、山川之景、身世之忧、匡扶之志,酣畅淋漓地抒写出来,最终重归对大好山河的宁静远望,仿佛作曲家经过一番深沉思索,慷慨激昂的壮烈情怀,升华为对祖国山河与华夏文明劫尽重生的伟大信念:江山自有后来人,只要此志、此情、此心、此曲、此天地文章不灭!

《雁落平沙》琴谱最早见于晚明《古音正宗》(1634)中,乐曲以清秋寥落、风静沙平、大雁起落之美景,写隐逸之士玩赏烟霞、餐风饮露之鸿鹄高志,抒大德巨贤不落尘网、超尘脱俗之高洁品行,乐曲澄澈安详、一尘不染,将宇宙之深远哲理、人生之清雅风姿,玲珑写出,真荡涤污秽、涵养性情之妙品也!琴家龚一的演奏,天明地净,寥廓无垠,寓意深微,被许为典范。

古琴作为古典风尚和古典精神的绝妙媒介,近代以来日渐衰微。古琴的主要演奏形式是独奏,虽在古代“雅乐”中是主奏乐器,但丝弦音量较小,其音乐精神也主要表现在文人雅士的孤高洁净的情趣上,与近代音乐会堂万头攒动的热闹场面大异其旨趣,即使是模仿西方乐队组建的民族乐队,也很少主奏古琴。

民国初年上海大同乐会重新改编了古曲《夕阳箫鼓》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堪称更新重振国乐灵魂的佳作。

绵延数千年的古琴艺术以及“琴道”美学,连同其背后广大深微的音乐文化与精神风尚,正陷于困顿。流传至今3000余首古琴曲,目前被打谱整理的仅几百首而已,如此丰富而悠久的音乐遗产和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荒废的危局。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第一篇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何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第三十五首则云“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

李白所谓“郢中客”,典出宋玉《对楚王问》,“郢中客”高歌《阳春》、《白雪》,犹曲高而和寡;处今日全球人口爆炸、举世浮躁之时代,文王、孔子复起,又如何更新、重振大雅国乐以寄托国魂呢?《诗》之“国风”即今“社会风俗”、“文化时尚”之谓,世风如此,雅乐何以“斧斤”恶俗,变而正之哉?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传播学、中国国学传播、西方哲学艺术等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