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太行山下“魔术村”
孙瑞生
2016年12月23日

耕田种地,农民是行家里手;用大礼帽变鸽子,在礼服下变鱼缸,那是魔术师的本领。然而,在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武乡县,有个村子叫李峪村,全村900多口人,400多人会魔术,200多人可登台表演,可谓家家都有魔术师,人人都能露两手。

12月10日,正值初冬季节,记者来到李峪村,只见村里新建的演艺大厅内,灯光闪烁,人头攒动。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声起,魔术表演拉开帷幕。

最先出场的是两位中年妇女,手里分别拿着“招财”、“进宝”两块牌子,左右摇晃,瞬间变出两个大“金元宝”来。村民们一阵喝彩。

接着,一位叫王兰纣的老先生上场。老人先把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缸放到桌子上,然后伸出长满老茧的大手在空中狠狠一抓,放进缸内,缸内顿时冒出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金鱼在水里来回游动。这一幕把在场的观众惊呆了,这鱼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大家感到匪夷所思。

接下来是李峪村的“掌门人”、村支部书记王竹红表演《空中漂人》,场内气氛达到高潮,大家先是凝神静气,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王竹红表演魔术《空中漂人》。

《绳索逃脱》、《生命之火》……一个个魔术表演,朴实中充满智慧,精彩中不乏幽默。台下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如雷。

“想不到村民们能有这么专业的表演,真是大开眼界!”一位太原来的游客说。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而距离武乡县城20公里的李峪村,则是“地雷大王”王来法的故乡。据了解,当年王来法带领村民大摆地雷阵,消灭日伪军20多人,缴获战利品300多件,李峪村因此成为太行山区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之乡。上世纪70年代初,李峪村曾接待过60多位国家首脑和国际友人参观地雷的爆破法。当时,省军区和省政府还在该村建立了“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

1967年出生的王竹红生在李峪村,长在李峪村。2008年,年过40的王竹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李峪村一穷二白,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村民世代以种植玉米为生。村民靠什么致富?老区靠什么翻身?

李峪村村民自编自演的红色情景剧《太行山上》。

在多数村民的眼里,王竹红是一个有心计而又不太安分守己的人,小时候由于家里穷,王竹红早早弃学,扛起家庭的重担,走街串巷卖麻糖,那时他看到村里有马戏团的魔术表演,一下子便着了迷,吃饭、走路、睡觉、干农活,无时无刻不在琢磨魔术的表演技法。

没条件拜师学艺,王竹红便回家自己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对魔术的热爱和天赋,加上日复一日的苦练,王竹红终于找到了窍门。他开始给同村的小伙伴儿们表演,从大家惊诧的目光和欢乐的笑声中,王竹红找到了自信,并且在村子里渐渐有了名气。

2009年,魔术师刘谦在央视春晚一炮走红,这让从小对魔术情有独钟的王竹红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李峪村的村民也学魔术、变魔术,靠魔术发家致富,走出一条生财之路。

他有这样的想法,却难以向村民们表达。因为在大伙儿眼里,魔术毕竟是一种娱乐方式,是雕虫小技,是不务正业。世上有几个人能像刘谦一样靠魔术吃饭?

但眼瞅着武乡县不少农村这些年挖掘抗战主题,发展 “红色旅游”,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而李峪村为啥就不能搞成个“魔术村”,吸引大家前来观光旅游呢?王竹红暗暗下定了决心。

刚开始他向村民们“兜售”魔术技艺,许多人不感兴趣,一笑了之,只有几个贪玩的孩子出于好奇跟着学。

而真正让村民们接受是从2010年开始,这一年王竹红带着他的魔术第一次走进武乡县电视台。

“咱王支书上电视了!”村民们奔走相告,村里面炸开了锅。

“想不到咱竹红还是个能人咧!”一些村民开始主动向王竹红靠近,讨教魔术技艺。三三两两,渐成气候。一年下来,李峪村的村民学魔术、变魔术蔚然成风,全村有上百人学会了这门技艺。大家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只要聚在一起,就练练手艺,露上两手,切磋交流一番。

听说村里有位年届七旬的老大娘叫郝兰英,2008年在村支书王竹红的带领下开始学魔术,现在成了村里的“女魔头”。什么花开富贵、袖中出伞、火中牡丹,郝大娘信手拈来。

在李峪村采访时,记者专门拜访了郝大娘。

老人说:“刚开始觉得学魔术太难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自己这么一大把年纪,眼花、手拙,哪能学得来。”

“后来王支书一个劲儿鼓励我,说学会这玩意儿,指不定将来还能靠它吃饭哩!”

在王竹红的极力撺掇和耐心指导下,郝大娘开始慢慢练习。

“起初练习时手很不利索,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都学会了,自己很着急,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心里时刻琢磨,下地劳动也带着道具,干活休息时抓住机会向别人请教,不仅走在路上练,回到家里也练,慢慢地就学会了。”说起自己学习魔术的曲折过程,郝大娘捂着嘴笑个不停。

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和村民们切磋技艺。

随着学魔术的村民越来越多,队伍逐步壮大,王竹红一边带领村民到外地“取经”,向专业演员学习,一边发挥村民们的聪明才智,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自编节目,先后打造出“人体三分”、“火箭穿人”、“银币穿杯”、“空中漂人”、“火盆出花”等230多个比较专业而且十分精彩的魔术节目。作为魔术“总教头”的王竹红还自掏腰包,购买了60多万元的魔术道具,正式成立“李峪村魔术团”。

“真没想到我们一个村办魔术团刚组建就有这么大影响,我们先后受邀到武乡县城及周边的长治市、平顺县、襄垣县和一些企业演出,甚至走出长治,到其它县市表演。”

在李峪村委办公室,村支书王竹红满带着成功的喜悦对记者说。

“2012年我们演出十分频繁,年初参加了黄河电视台的春晚演出,12月份代表长治市赴北京大学参加了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群众进京展演,同时赴上海东方卫视参加了‘中国达人秀’选拔并成功晋级;2013年我们参演‘晋善晋美过大年’山西春节联欢晚会;2014年,我们的大型群体魔术组合《魔幻村庄》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遴选资格;2015年,我们走进央视演播大厅进行现场录制,同期,央视八套《村里达人》全球播出,赢得了亿万观众的掌声……”王竹红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

“现在李峪村的村民终于吃上‘魔术饭’了,平均每年参加演出20多场,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农家院就是大舞台。

王竹红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前夕,李峪村投资100多万元、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魔术表演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

“过去我们是走村串户上门表演,现在有了名气,有了场地,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村里看演出,每逢周末演出,周六上下午各一场,周日上午演出一场。”

从王竹红口中记者得知,现在李峪村与品牌山西产业联盟展开战略性合作,打造了“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魔幻大舞台表演、田园采摘、激情漂流、美丽乡村、农家客栈等旅游项目。还把本地产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小米,取名为“峪米”,那是城里人最喜爱的绿色小杂粮。李峪村由此成为武乡县红色旅游的又一“亮点”。

“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魔术第一村’。”临别时,王竹红带着浓重的乡音对记者说。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