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春节,因为中国,所以世界
李洋
2017年02月03日

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人过圣诞节和感恩节是西方的文化侵略。八十年代,他们的前辈把这称为来自西方的“精神污染”。

同样是他们,认为春节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件好事。这象征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春节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一个窗口。西方媒体对春节话题的报道,如城镇化、就业、婚恋和家庭代际差异等,也为世界了解这个古老节日的“当代土壤”提供了大量信息。

一定程度上,他们对西方节日的反应有些“用力过猛”。

除了真正的基督徒,大多数国人仅仅是把耶稣生日当作购物的一个由头,商家也乐意配合。“感恩节”这个原本代表美国先辈们对土著印第安人种族屠杀的节日,在中国真正在意其内涵的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多数是冲“感恩”俩字儿去的,凑凑热闹。知恩图报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要义之一。老美把“感恩节”搞成现在的样子,挺反讽的。

但他们有关春节的很多观点是公允的。不同于西方节日的宗教背景和殖民政治本源,中国农历新年发端于古老农耕文明和对自然的朴素崇拜中。

历史上看,宗教节日的推广是血腥的,而文化节日的传播是自然的。春节从中国向世界传播的过程没有宗教战争的推动,没有商业主义的泛滥,更没有血腥殖民的劣迹。这个过程在过去500年内缓慢展开,伴随的是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

国务院侨办的数据显示,海外华人数量在过去100年内从四五百万猛增到6000万。今天,他们居住在19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存在和增长是春节逐渐从一个族群的节日转变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节日的重要基础。

几百年前,很多离开祖国的华人不是侵略者,不是殖民者,而是苦力。他们的后代通过一代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此后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成就。这个阶段也是海外华人数量猛增的阶段。相比艰难困苦的先辈,他们更多地通过良好的教育安身立命。

今天,在很多国家华人都是模范公民的代名词。唯有身正示范,才能影响周围的人。因此,华人的节日才能越来越为本地居民认可和接受。

改革开放后,一个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教育和医疗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输出的不是难民、危机和战争,而是模范公民、机遇和资本。

去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分布在164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愿意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分享一个大国崛起的红利,其实春节影响的扩大是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文化副产品”。

有些痛苦让人消沉,有些痛苦让人成长。国家也一样,发展必定经历艰难困苦。一个成功国家和一个失败国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把让人消沉的痛苦转变为让人成长的痛苦,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自强不息。

去年,经历转型和改革的阵痛,面对国际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和不利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依然达到6.7%,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首位,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3%。

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就是中国在困难中成长和变化的缩影。习近平在北京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几场精彩的演讲无不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给世界带去信心和力量。

他所表现出的中国自信、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执行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在近几年的扩大,直接受益于这几年中国发生的积极变化。

究其根本,春节本身内含的朴素的农耕社会的价值观:和谐、合作和对先辈和自然的敬畏,都是值得当代人要认真思考的话题。这些代表中国文化内核的观念在春节种种仪式感的路演中集中体现,对不论何种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那些曾陪我们过春节的人一个个走了,唯有春节还伴在身旁,成了我们对他们最隆重的念想。年复一年,春节会不断成为一代代新人的记忆和期盼。春节,就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这个节日历经4000余年,日盛日昌,本身彰显了中国文化内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它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华夏文明成为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中国崛起的坚实基础。

土地孕育的节日,根深,终会叶茂。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