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  正文
杨军:行走在基层的“双语警察”
杨军
2017年02月07日

得到户口本的村民满心欢喜与杨家发用苗语说笑。  蒲谋摄

2013年,刑满释放的田茂顺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当地派出所,寻找当年亲手逮捕他的警察杨家发,当见到杨家发的那一刻,这个41岁的汉子‘扑通’跪倒在地,眼泪也止不住的流下来,他用这种方式感谢对杨家发20年来无私照顾自己的父母。

“如果不是老杨哥,我出来不一定还能见到我父母。”田茂顺说。

1994年,田茂顺因罪入狱,他是家里的独子,年迈的双亲无人照顾,因为一句承诺,杨家发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他每月从仅有的一百来元工资里挤出二十多元,用来赡养毫无血缘关系的“父母”。每月他都要去看望他们一两次。买点米、带几斤油,时不时帮忙做些农活。风里来、雨里走,一照顾就是19年。

田茂顺的母亲杨正琴每提起往日的苦日子就几度哽咽落泪。她说,“感谢政府的扶持和杨警官的长期帮助,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感觉自己很幸福。如果没有杨警官,我估计我是活不到我儿子出狱了。”

现如今,田茂顺搬进了当地政府帮助修建的平房,农闲时在周边做些装修的零工,日子越过越好。对于老杨的情,他说;“我会记一辈子!”

1989年5月,杨家发从部队复员转业回到条件最艰苦、工作最辛苦、生活最清苦、基础最薄弱的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派出所工作。这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 70%以上的村民都是苗族,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孩子、妇女和老人大多只会讲地道的苗话。

语言的障碍是杨家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了能和当地的老乡进行交流,他开始学习苗语,慢慢的杨家发能和苗族同胞无障碍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2013年11月的一天,高坡派出所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一边比划着一边和民警们说着苗语。当时,杨家发却因病没能来上班,他这一病,可让高坡的老乡们和所里的民警们犯了难,他不在所里,民警和乡亲们沟通就有了障碍。最终在杨家发的电话协助下,才搞清楚这位大姐是要办理临时身份证。

“从那以后,每当杨家发到村里给老乡办事时,我们都会安排年轻民警一起,跟着学习,为了做好新警传帮带,帮助同事解决语言障碍难题,他经常以所为家,领导和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总是说‘我比你们都熟悉这里,和大家在一起心里踏实。’他凭借着纯熟的苗语为辖区苗族同胞一次次排忧解难,为一届又一届同事工作牵线搭桥,用责任和语言搭起高坡派出所与当地苗族同胞沟通的桥梁。”该派出所原所长王森说。

习惯走路和骑摩托办公的杨家发,对乘车还略显不习惯。  张志红摄

社区警务是公安工作的基石,社区民警工作质量决定了严厉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水平和能力,全力做好社区工作筑牢社会防范网底,对维护辖区社会和谐治安稳定极为重要。杨家发所在的乡是一个民族乡,社会矛盾突出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非常薄弱,因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而引起的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夫妻纠纷等时有发生,处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的麻烦。

面对这些重担,腼腆的杨家发从来没有怨言,而是“将心比心”、“以情动情”。二十八年来,杨家发走访过的群众已有数万人次,走遍了高坡的村村寨寨,高坡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被村民亲切称作“杨所长”。

高坡乡山高坡陡、湿气严重,加之杨家发常年骑乘摩托车爬坡上坎,好好的一个人硬是被吹出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天冷时,双手肿得如馒头一般,膝关节也因风湿病痛缠身,走起路来显得有点儿跛,可杨家发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采访当天,老杨背着工作包,到他管辖最近的五寨村给村民发放户口本。因为手脚不便,老杨走得很慢,一瘸一拐。身体的不适依然阻止不了他对工作的热情。

“杨警官工作非常认真,每次来到村里他都认真了解情况,对于需要他解决的问题,能当场办的马上就办了,如果解决不了的,他也会第一时间给予回复。我认识他20多年了,从来没有什么架子,很随和,和我们周边的寨子的人都很熟,大家都很尊重他。”五寨村村主任王平说,杨家发的敬业给他在高坡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杨家发在获得乡亲尊重的同时,也屡获殊荣——多次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还被贵州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一等功、二等功。2015年,公安部授予杨家发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帮群众办好事,是我应该做的工作,我愿意和他们走在一起。”杨家发说,干工作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对得起群众叫的“双语民警”称号,搭建起同群众间信任的桥梁。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