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磊  >>  正文
张胜磊:拥抱2017,谱写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张胜磊
2017年02月16日

“到2020年,东北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2%,为东北地区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奠定坚实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明确总体思路、描绘发展目标、提出实现路径,为打赢全面振兴东北这场硬仗指明了努力方向。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亮丽成绩单,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早期东北三省为国家长远发展做出的铺垫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曾一度辉煌,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过突出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上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稳,如何着力振兴东北经济,让我国经济机构更合理、发展趋势更平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应当看到,近年来,面对下行压力,发展东北经济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2014年以来,增速在全国居后,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几年来没有过的现象。据报道,2014年,黑龙江、辽宁、吉林GDP增速分别为5.6%、5.8%和6.5%,分别位列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位。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GDP增速分别为3%、5.7%、6.5%,辽宁排在全国末位。2016年1—9月,在经济增长方面,辽宁经济增速为-2.2%、吉林6.9%、黑龙江6.0%,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7%;东北在全国“四大板块”里垫底,增速也偏低。内外部不利因素交织,严峻形势前所未有,面对振兴东北经济问题,已经不只是三个省的发展问题,也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在振兴东北经济的细则上,必须保持高度重视,拿出扎实有效的措施,让这个老工业基地“旺”起来。

着力振兴东北经济,需要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关于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塌陷”、“失速”等言论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以“投资不过山海关”来唱衰东北。对于东北而言,投资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2016年以来,为让东北再振兴,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也给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硬保障。去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8月22日,《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印发;12月19日,《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印发……在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升级改造也在加速。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东北经济的“根”扎得更深、更牢,为东北经济发展激发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着力振兴东北经济,如何摆脱尚未解决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是一个不容回避、亟待处理好的问题。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困境在《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有很直接的表述: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要解决发展矛盾、突破困境,重振东北经济,就需要新思维、新思想,在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持。两者只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

着力振兴东北经济,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判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一方面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宜居家园等方面狠下功夫,就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民生新图景不断诠释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区位等支撑能力很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从长远来看,东北具备经济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勠力改革,构建起同市场无缝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按照《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的部署,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打好发展组合拳,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就一定能谱写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际关系博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