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褚兢:乡土之美的诗学诠释
说天下
2017年02月21日

——读黄大明长篇小说《红蒹葭》系列之《西津湖记》

“有诗就有魂”,“吟诗就高贵”,《西津湖记》的开篇——“楔子”中,黄大明写道:难以想象,这样两句话竟出自“古艾原始丛林枫梓岭独臂徐铁匠的嘴巴”。徐铁匠长年居于深山,并没读过什么书,他是如何获得并传承了这种“文化基因”的?作者没去考证,他只是借此引出对家乡热土的独特生活感悟与观照。

修水,在黄大明笔下被称为“古艾”或“古艾地”;修水县城,在他笔下则称作“西城”,并解释它“素有‘诗城’之称”。作为一名从事过多年记者生涯的作家,大明对当地的乡间习俗、民风积淀、古籍索微乃至考古发掘,都了然于胸,对这片山水和人文的观照,他不仅目光敏锐,同时充盈着诗意的关怀。

徐铁匠是祖祖辈辈居住在山里的老辈人,挚爱这方土地而不肯因西津水库的建成而搬迁;孙女红姑舍不得爷爷独居深山,也毅然放弃出山的机会,留在山里和爷爷作伴。徐铁匠没读过书,但他的诗歌修养其实不浅,从小到大,红姑会听见爷爷在入夜憩息前洗脚的时候,随性而发,吟诵古诗,什么“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潜移默化,红姑的内心,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浸染。县城一对大学毕业的孪生兄弟阿光和阿明不时来西津湖畔的枫梓岭一带钓鱼,他们身上特有的那股书生气息,很自然地感动了红姑,尤其是哥哥阿光,时不时触景生情,信口吟诗,让红姑好生羡慕与敬佩。秉性纯朴而天然的红姑,本身像一首纯洁的民歌,让孪生兄弟禁不住对她产生好感,爱的情愫如野火在青春的季节萌动和燃烧起来。尽管经历了误会、磕绊和变迁,但诗的意境始终伴随着年轻的生命,成为某种生动的底色。

小说中的种种人物,身上多少都包含着诗的意趣,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凸显,有的含蓄。作者着墨最多的徐铁匠和红姑,恰恰是其中的典型。

徐铁匠不仅对上古诗歌记得熟稔,平时讲话,不经意间,也满是诗的节奏。一次,一位晚辈礼貌地问他“身子还健(指健康)啵”?他俏皮地回答说:“八十到了手,九十可能有,争取一百岁,随时入黄土”。他描绘人老了,活着很尴尬的样态:“吃饭哽着喉,拉尿滴湿鞋,风吹泪遮面,放屁屎出来”,用的当地方言,句中还带着韵。这话一出口,孙女红姑忍俊不住,“笑得把嘴里的饭都喷了出来。”

徐铁匠向阿明讲述山里的昔年往事,边饮酒边聊天。聊到兴头上,竟念起一首诗来:

我向桃花下,立饮一杯酒,酒杯先濡须,花香随入口……此时酒量开,酒量添一斗。君看陌上春,令人笑拍手。半青篱畔草,半绿畦中韭。潜身狗相雀,引喙禽呼偶。

诗歌展示的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其格式与节奏,与流传至今的汉代古诗何其相似乃尔?

红姑对自己的“公”(即祖父)充满敬爱与崇拜。后来,她对恋人阿明如是说:

“我公说,诗是国宝!”

“古代选官,都要考诗赋……在我们乡下,不懂诗就没有文化。”

她还嗔怪阿明:“你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像阿光,阿光懂诗!”    

阿明不服气:“你是说我没有文化吗?我是大学本科呢!”当然,他理解心爱的女人骨子里对诗的崇仰——它来自祖祖辈辈累积并承袭下来的传统。这传统之强悍,已成为古艾人代代接续不可磨灭的基因,为了心爱的姑娘,尽管嘴里不服气,阿明还是不得不乖乖向红姑“认输”。

除了徐铁匠和红姑,作者还描述了居于深山里的村民的特征:当了乡领导的阿光,去走访当地最为偏远的一个村落,在和几个村组干部的接触中,“突然发现他们像远古遗存下来的活化石,一举一动,都那么凝重和古老,尤其是说话,文白相间,腆颜顾盼,有时还夹带着一两句古汉语词汇”……完全可以确信,徐铁匠等老人对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缱绻情愫,不仅仅局限于积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更得之于滋育了他们祖祖辈辈心魂与品性的文化脐带。

山高林密,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又温暖湿润,修水的山水之间,云蒸霞蔚,甚有可观。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大自然的原生态景观骋目入怀,处处打动人心。山水崖渚,奇树古藤,朗月疏星,云踪日影……种种的天然风情和自在神韵,很容易触发旁观者独特而敏锐的感觉。黄大明凭手中一支笔,记录自然景色,山水风光,时而浩茫而苍郁,时而轻盈而灵动,在在美不胜收。

 

如,他写西津湖上的风情: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澄清,影湛波平,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他写枫梓岭上的人家:

淑气绽晴,花飘枫梓,竹影横窗,风低入帷。

                                           

他写溪源岛上的景物:

竹叶流翠,溪水叮当,野草泛香,青苔附岸。

他写红姑的委屈流泪:

泪眼婆娑,梨花带雨……

他写湖中的夜景:

一湖明月,碧似琉璃。

以上摘引,大致可见黄大明深厚的诗歌功力和对景物观察描摹的细腻。山水皆美,所见尽诗,他笔下挥洒不尽的是一个“美”字。

故乡之美,在作者眼里,尽有诗歌句式的描述,但同时也有散文化的摹写。如:

湖面一旦平静下来,碧绿沉静,倒映着青山和湖边苍翠欲滴的松杉乔木,空气显得格外透明。山石上缠着青藤,尨茸地伸到了湖面,底下的湖水,一派清泠戛玉之声……

又如:

雨雾中那片红云又显现出来,在呼啸山风中定格。阿光、阿明都看清楚了,那分明是红姑在等候他们,手里还擎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

《西津湖记》还有一段这样的描绘:

又是一阵狂风袭来,翠壁凝云,绿涛翻波,随后倾盆大雨狂泄而降,阿明赶紧把红姑拉进了帐篷。此时,水岸柳絮,风舞娉婷,湖水秋波,滴滴销魂……

这些散文化的笔触,巧妙并适度地运用了移情、通感、暗示等诗歌技巧,强化了读者对修水湖山气韵的感知,升华了小说的美学意境。

【责任编辑:管理员】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