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以“疍民”公益为己任的何建华
杨应森
2017年03月24日

高楼大厦下的蛇口渔港。叶佳琦摄

并非渔民的港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何建华,日前却被香港新界的“流动渔民”们推举,成为香港新界渔民联谊会永久荣誉会长。

新界流动渔民的代表说,推举何建华为香港新界渔民联谊会永久荣誉会长,是因为他多年来关注、投资“流动渔民”的公益事业。

以“疍民”公益为己任的何建华

在珠江口与港、澳之间海域,生活着同时拥有香港或澳门和广东六市(深圳、珠海、惠州、汕尾、阳江、台山)之一的双重户籍,“逐水而居、以渔为生”的港澳流动渔民。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让港澳流动渔民到现深圳、珠海等地入户,上世纪80年代,又允许香港船主家属“随船入户”。

深圳市港澳流动渔民办公室的人士对我说,港澳流动渔民的双重户籍政策,应该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早实践者。

香港流动渔民的集市出售海鲜。叶佳琦摄

目前,广东有港澳流动渔船4000多艘、流动渔民5万多人。据深圳市港澳流动渔民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深圳有香港流动渔船1200多艘、流动渔民3400多人。

原籍湖北、上世纪末从大学讲台转投商海的何建华,经过20多年打拼,其执掌的港丰集团目前资产已达数十亿元,业务涉及房地产、制药、文化产业等领域。他对我说,自己虽说不是“流动渔民”,但“流动渔民”那种大海一样的宽阔胸怀、搏风击浪的顽强精神令自己钦佩,“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港澳流动渔民的原渔港码头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叶佳琦摄

革命战争年代,港澳流动渔民在抗日战场为东江纵队传递情报、运输弹药和人员,在解放海南岛、万山群岛的战斗中出人出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流动渔民更成为“反偷渡、反走私”的“边防哨兵”;香港新界渔民联谊会成立至今,始终高举“爱国、爱港、爱乡”的旗帜,团结、带领广大流动渔民认真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积极推进深港两地的交流。

热心于民间文物收藏的何建华,目前担任着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他告诉我,港澳流动渔民应该属于“疍民”、“疍家人”。

“疍民”即“浮家江海”、“打鱼为生”的水上居民,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就像“浮于海面的鸡蛋”。

由于常年“逐水而居、以渔为生”,港澳流动渔民的生活目前依然清苦,是香港、澳门社会的底层群体。何建华向我感叹,港澳流动渔民不仅像“浮于海面的鸡蛋”,而且很容易被大海的巨浪击碎。他说,投身公益事业,让港澳流动渔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经得起狂风巨浪的拍击“是自己的责任”。

据悉,何建华代表港丰集团,日前又向香港新界渔民联谊会捐赠10万港币,用于香港新界“流动渔民”的公益项目。

深圳为香港流动渔民建设的保障性安置房“海桐居”。叶佳琦摄

在深圳梧桐山脚下,我参观了政府为香港流动渔民提供的保障性安置房“海桐居”,和南海休渔期间回深圳安居的香港流动渔民聊起了他们今天的生活;在深圳大剧院,我欣赏到深圳市粤剧团上演的新编粤剧《南海疍家人》;在全国首家以流动渔民为主题的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我看到了流动渔民以前赖以生计的“三板船”,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上婚嫁”和“鱼灯舞”。

何建华对我说,有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有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建设,港澳流动渔民的生活将蒸蒸日上,“我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关于作者: 杨应森, 中国日报网地方频道主编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