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中国制造,从中国产品到世界品牌
陈新光
2017年05月23日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视野下谋篇布局。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踏上寻求质量增长、塑造中国品牌、迈向中国制造的新征程。

“制造大国 ,品牌小国”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品牌就是价值链的组织者和利润分配者。然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我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即使有如此多的工业门类和产出,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6年的报告中,中国工业竞争力却仅排名第5位。

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美国占据227席,中国仅有36个品牌入选位居第5,其中只有9个是工业品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品牌数量多、市场认可度低、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中国制造一度与“低质低价”画等号。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局面,壮大品牌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进取方向。

制造强国,品牌为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将品牌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部署次第展开。《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加强品牌建设作为9项战略任务重点之一,指出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国家工信部制定发布了品牌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完善品牌培育工作制度等举措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当前,中国制造业亟待走出一条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外,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布局“走出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自发的选择。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建设将促使中国制造由“量变”到“质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中国品牌”,自主创新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这是培育本土品牌的最佳土壤。2017年5月10日,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为民族品牌设立专门节日,寄托着全国广大民众的朴素期待,更是传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诉求——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供给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适应引领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纵观全球市场,任何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都需要几代人奋力拼搏、披荆斩棘。铸就中国品牌同样没有捷径可走,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制造强国,人才为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将品牌意识、工匠精神、民族品格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通过几代人的接力,打造叫得响、传得久的世界品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 陈新光)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