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  正文
杨军:大学生接力拍摄,5000多张全家福让瞬间永恒
杨军
2017年07月03日

队员给姐妹俩拍了一张合影,看到照片,她们非常高兴。  闻双 摄

2012年以来,王邦必和他的学弟学妹们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足迹遍布贵州的16个偏远村寨,免费为贫困家庭拍摄5000多张全家福,让2000多位老人和2300多名儿童有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30岁的王邦必2009年考上贵州师范大学的摄影专业,由于家境贫困,王邦必虽然是班长,但却是班上最后一个买相机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我妈妈可能是挤出自己的医药费给我买的相机,最后我却没能用相机为我们全家人拍张全家福。”王邦必说,用家里拿出的1.2万元买了一套相机后,不到两个月,他的妈妈因为久疾不治抱憾去世。

没能给家里拍一张全家福的遗憾让王邦必萌生了为其他家庭拍摄全家福的想法,他说:“希望通过我手中的相机,能为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家庭拍一张全家福。”

2012年7月,王邦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通过做兼职,捡拾废品等筹集3300元购置了打印纸、过塑膜、墨水等耗材,在学校的的协调下,他们携带着压缩饼干、方便面等食物,背着几十斤重的打印机,来到六盘水市中寨乡、堕却乡,为当地百姓免费拍照。

农忙时节,队员们到田间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留下幸福瞬间。  龙代兵 摄

“刚开始,没人相信我们。我们把学校的介绍信给村委会看了,他们就帮忙联系,但是很多人都抱着怀疑态度,以为我们是骗人的。当年轻的村民在我们这里拍摄拿到照片后,大家才相信我们是来做公益的。第二天,村里面很多人都盛装出席,排队拍照,很多老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照相。”王邦必说,第一次选择的村子远离市区,下车后11名队员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为了不打扰村民,他们是自备帐篷和食物,在当地的小学开展工作。

“我们‘1家1’全家福拍摄团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培养大一大二的同学作为后备,随时为团队保持新鲜血液。同时,在给这些村民拍摄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自豪感和幸福感,让心灵接受洗礼。”王邦必说,拍摄过程收获很多,尤其是看到村民们拿着照片露出笑容的那一刻,感觉很幸福。

如今,最初的创始人都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王邦必虽然离开校园,创办了一间工作室,但只要拍摄团开展活动,哪怕工作再忙,王邦必都会抽时间参加,“我希望拍摄团能够走得更远更好,把我们最初的口号‘幸福留念,亲情永远’传递下去。”

在他们的感召下,为偏远山区百姓拍张全家福的公益活动一直继续着。每一次新生入学,拍摄团就会增添很多稚嫩的面孔,既当学生又当摄影师。

贵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闻双已经随全家福拍摄团参加过3次活动,在全家福拍摄团里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一员老将,他接下了王邦必的接力棒,成为负责人。

害羞的两姐妹看着镜头露出纯真的笑容。  孙翠平 摄

“每一次活动都会有很多收获,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到丹寨县的排调镇,当时刚过完春节,我们一行8个人驻扎在当地的村委会办公室,我们当时垫了四个睡袋几层防潮垫,在结束回校时,垫的睡袋和防潮垫全是湿的,但是我们那几天都没有感到任何的凉意,可能是老乡们的热情温暖了我们。”闻双打趣地说,虽然下乡辛苦,但是阻挡不了他们开展公益的热情。

“现在,我们摄影学院的100多个同学基本都是会员,随着团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有几家公司来找我们想冠名,但是为了保证活动的公益性,我们都拒绝了。”闻双说,虽然每一次的大部分费用还是通过做兼职筹集,但是他们依然会坚持。

团队里的一名成员孙翠平来自江苏,她的家乡见不到像贵州这样的大山。她说每次活动都要走很长的山路,刚开始还经常摔跤,后来慢慢就适应了。

最让孙翠平记忆犹新的是在镇宁县的一次拍摄活动。“当时,一位老人正处在病危阶段,我们为他定格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在拍完照片的第二天,老人就离世了。”孙翠平真切地说,“爱不能等,对家人的爱更要珍惜。我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一定会坚持下去。”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郑邵玲说,这些同学自发组织的活动让人敬佩,学院也正在谋划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这个公益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走下去。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