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  正文
张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
张凡
2017年10月30日

“世界的重心将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畅销书《丝绸之路》中这样写道。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彼得·弗兰科潘也许并不知道,他的观点与中国智囊们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新型全球化的有力抓手”恰似遥相呼应。国际人物对丝路的关注,并不是巧合,而是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多角度例证。

在经过几年努力,“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众多国外人士也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最受欢迎、前景最好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上,“一带一路”又被写入了党章,这意味着它将一直持续下去,坚持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直到成功,给目前遭遇挫折的全球化吃了强心剂和定心丸。

根据IMF的定义,全球化的进程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是贸易和交易,第二是资本和投资,第三是知识与信息的跨国扩散,第四是人员的跨国流动和移民。从这四个要素来看,目前之所以说逆全球化来势汹汹,主要是贸易和投资这两项复苏缓慢,而后两个要素却在不断地积攒力量,等待着迸发的那一刻。这说明,全球化内部的动力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调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总共有四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古丝绸之路时代的全球化、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主导的全球化、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历史上的这些全球化,因为各种原因,其重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再到美国。这次美国特朗普的“不断退群”、英国的“脱欧”等都预示着全球化重心将再次发生转移。

未来的全球化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当前的形势中依稀看清它的模样:在全球化动力转换方面,过去的全球化是靠贸易和投资这两项来作动力,是欧美等国的跨国公司主导的,而目前的状况是跨境电商和跨境人员的流动在蓬勃发展。在全球化重心转移方面,二战以来的全球化被称为“美国化”,这必然地遭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抵制和抵抗。由此,我们可以一针见血地说出美式全球化的本质就是不断摧毁这种抵制和抵抗、将美式的市场体制向全球推广的过程。随着美国逐渐关闭大门,其主导的模式也预示着将走向终结。

在这种形势下,全球各国都将目光转移到了亚洲,聚焦于中国。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不仅将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带动起来,更为人员、信息的跨境合作提供了诸多方便;“一带一路”也提供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当全球化的动力、重心的优势都逐渐叠加到亚洲时,有不少学者指出,全球化的未来在亚洲,“一带一路”在推动全球化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带一路”提出的初衷,也正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当我们放眼目前的国际形势会发现,目前世界上出现逆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世界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相信,在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世界格局将会发生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将在“一带一路”沿线率先形成。

【责任编辑:管理员】
媒体记者、评论员,供职于《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