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共治共享!十九大为港澳发展找准新基点
张榕博
2018年02月02日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大陆百姓将“享”作为年度汉字,寓意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社会共享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一湾之隔的台湾地区百姓却选择了“茫”字,代表着台湾岛内经济停滞、政治游离的现状。可以说,海峡两岸百姓内心感受的反差,是今天台湾与强大的祖国发展相背离的一种真实写照。

与之相比,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今天则有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发展前景与机遇,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香港、澳门部分可谓亮点颇多,在新时期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贯彻“一国两制”的香港和澳门都将发挥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有媒体梳理,在十九大报告中,涉及港澳部分在繁荣与统一的大框架下,具体提到了港澳两地履责、融入、壮大、共享、展望这几个关键词。笔者总结起来,十九大报告已清晰地为我国新时期港澳融入国家大战略找准了两大基点,一个是共治,一个是共享。

事实上,谈到“共治”与“共享”的时代涵义,就一定要围绕“一国两制”说起。

最近几年,部分港独在公开场合过分强调“两制”,甚至把两制度曲解为“两治”、“分治”,这是对“一国两制”的错误解读,更是在拆国家与香港共享繁荣的根基。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曾明确表示,香港原制(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但这并不是中央不管。香港回归前的中英谈判中,英方曾提出以主权换治权,但邓小平同志明确拒绝,他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主权、治权不能分。

2014年6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香港的第一份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央拥有香港的全面管制权。而我们的基本法便是主权、治权不可分,中央拥有香港的全面管制权的法理范本,它既是一部授权法,也是中央全面管制权法。部分港独以基本法挑战中央管制权,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今天又着重强调中央对港管制权,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这正是对一直以来中央与香港实现长期共同繁荣的基础共识的重新强调,并为新时期中央与香港共建、共享定下基调。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香港始终没有脱离,并且受益于中央与港澳长期“共治”的这一既成现实。在上世纪香港经济社会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央有广交会、有三趟列车、有东江供水,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强大后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发展,以及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都将香港、澳门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共同治理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发展观,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最大优越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深入治国理政积累出来,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宝贵政治智慧。

也只有在“共治”环境下,香港才能找准“国需港长”的时代契合点,在参与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实现了国家战略与香港繁荣的发展共享。

在新时期,党的十九大,对一国两制新定位,也就是如何让中央与港澳实现共治共享提出新的要求。

今天,香港成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之一……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合作先发优势、服务业专业化优势和人文优势等,未来要实现“国需港长”的进一步共享,不仅要履责,更要实现融入。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让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这无疑将推进各种要素流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把“一国两制”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在顶层设计上为港澳发展和港澳工作指明了方向,开通了内地与港澳更多“共享”发展的桥梁。

由此看,未来香港除了发挥“联系人”的角色,还可以与内地创新合作模式,“拼船出海”共同开辟“一带一路”市场。换句话说,要想实现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利壮大、共建共享,还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

今天,“一国两制”已迈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的繁荣强大,中央对港澳国需港长的互利布局将进一步向共治共享的新基点上发展。香港、澳门在已拥有高度自治的制度优势下,必然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社会稳定、有序民主,并获得与祖国共赢的发展机遇,实现更长远的繁荣、稳定。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