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中国社会的进步让春运的一天变为平常美好的一天
陈新光
2018年02月13日

回家路艰辛曾经是亿万中国人在春运经历的真实写照。以往的春运,很多人还依稀记得,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需要从售票窗口排出几公里的队伍,甚至有人扛着行李、席地而卧。2017年的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旅客人均在火车上要花费15.36小时。春运一度是国人“沉重”的叙事语境,不仅“一票难求”,还有旅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

如今,为了让全国人民群众顺利回家过年,走得舒适,国家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舒心,主要采取了以下主要举措:一是国家更加重视空铁、公、铁公以及城际和城市交通间的衔接,确保旅客出行顺畅。截至2017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春运高铁、城际等快速列车占铁路运输总比重高达60%,铁路整体运输力大幅提升;高速公路新增5000公里,其中高铁已成为春运主力军;二是智能服务广覆盖。春运铁路的网购车票及手机购票的比重已达到80%,较2017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网站和移动端购票系统不断升级,自助取票机大量投放,有效地疏解了购票高峰,助力春运工作有序展开。曾经,泡面几乎是旅客春运路上的唯一选择,今天不少高铁上,人们已经可以叫外卖;三是铁路服务从火车站延续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珠三角“摩托大军”返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有高铁为啥不坐?因为出了高铁站,回乡回村要么道路不便,要么车票太贵。今年春运,经过南宁铁路局和广西人社厅、广西高铁无轨站投资有限公司的沟通协商,务工专列的高铁票由人社部门支付,从务工专列下来的乘客将免费乘坐百色高铁无轨大巴,实现了从珠三角到家门口一路免费。同时,还开展了春运扶贫直通车和爱心“精准扶贫专列”。

春运,无疑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微缩景观,我们可以从40年的中国春运中观察到社会跳动的脉搏。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逐渐改变了“春节回家”的固有模式。有统计显示,2018年春节选择回家与家人团圆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实已经不一定是以回到“老家”的方式过年,数据显示,有13%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与中国电信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马蜂窝自由行联合实验室共同发布2018年春节长假旅游市场预测:2018年春节全国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将创下新高,七天长假期间接待国内人数3.85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4760亿元,同比增长12.5%。

今年的春节不是走亲访友就是外出旅游,前者说明在国人的心中,阖家团圆依然占据着重要分量;后者则说明国人有了更多的休闲追求,对家庭价值的呵护,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上述数据和细节共同标记着转型期的中国,在大家族与小家庭、传统习惯与都市生活之间展现出了种种差异。相信中国春运或许有一天,它不再特殊。我们畅想未来的远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让春运的一天,变成平常的一天,那么也必然是美好的一天。

【责任编辑:管理员】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