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我们距离享受奥运还有多远
李洋
2018年02月24日

冬奥会最后一天,中国夺了首金,国内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电视台解说员声嘶力竭之后,喜极而泣,是必须的。此套路已成难产金牌的解说标配。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随后的比赛中韩国速滑运动员不慎摔倒出局时,解说员竟然情不自禁地大喊两声:“棒极了!棒极了!”

翻看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有的甚至采用了“报应”之类的佛教用语,夹叙夹议。再看平昌冬奥会的热点新闻,除了中国运动员遭遇不公平判罚,相当一部分都是负面的,如奥运村周边大火安全状况堪忧,平昌天气糟糕,保洁用马桶水刷厕所,资金不足,饮食不安全,荷兰运动员指责韩国人吃狗肉等等。

这些新闻下面读者的留言往往不堪入目。冬奥会将国内丑化和仇视韩国,乃至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情绪推向了顶峰。不久前U23亚洲杯中国队输给卡塔尔后小组赛就被淘汰,国内相当一部分舆论把矛头指向伊朗裁判,球迷的讨论进而扩大到对整个中东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丑化和污蔑上。

类似的情况由来已久,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很多移民海外,被称为“海外兵团”,每每当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战胜当红国手时,国内都会掀起一股股针对他们个人和所在国家的污蔑和攻击。

媒体对这种议程非但不干预,反而推波助澜,最终努力塑造的是一种受难者心态,仿佛比赛失利总是场外因素造成的,很少反思内因的影响。

失败者喜欢为失败找借口,成功者善于给失败找原因。成功者经历的磨难往往是失败者难以想象的。80年代,19岁的泰森成为最年轻世界重量级拳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想象着穿上我的鞋子(英语中寓意在我的位置)是何等的荣光,其实我要告诉他们,真穿上我的鞋子,他们必定会像孩子一样痛哭流涕。”

就拿平昌冬奥会而言,媒体的报道整体上给受众塑造了这样一种“拟态环境”,好像赛场上只有中国和韩国,中国该拿的金牌都被韩国偷走了。

试问诸君,这次奖牌榜上前几位都是哪些国家啊?是挪威、德国、加拿大、美国、荷兰、法国、瑞典、奥地利……这些冰雪运动的强国。试问我们投入了那么多冬奥会报道力量,发回那么多稿件和节目,有多少启发我们像真正的冰雪强国学习的呢?有多少深入展现了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与技巧,不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从而让国内观众更好地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呢?

关注本国天经地义,但别把方向搞偏。

竞技体育从来都没有纯洁无瑕过。但只有装着这么去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看得太透和一点都看不透,都容易受伤害。国际赛事是多种力量角力的场域,要玩得起,就不要动辄上升到给别国刨祖坟的地步。这种克制也是给自己留下退身步。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敢保证任何一块收入囊中的奖牌都是一尘不染的。

媒体人理应了解这一套,就更不应该煽风点火。其实把持住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做到全面客观报道就足够了。要玩儿点特写和抒情,就努力去捕捉赛场上那些星星点点的人性之光吧。这才能体现一家媒体的关怀和格局。

遗憾的是,恐怕没有一届冬奥会在国内会公然以如此负面的形象被刻意展现出来。中国人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要知道,韩国人也深谙此道。

2008年,我们花了多大的气力去扭转一些国家将“北京奥运政治化”的局面?我们如何真诚地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呼唤全人类享受体育带来的振奋和感动?我们又多么希望把那届奥运会办成一次展现中国大国形象的盛会?

此刻,很多还热乎的飘着油墨香味的报纸正成捆成捆地被拉出全国各地的印厂,头版必定有金牌英雄的位置。但发泄完了还是要回归正轨。下一届冬奥会我们是东道主,时不我待。歌颂和指责都应适可而止,相比之下,还是先让国人搞明白有几种冰刀和雪橇,让更多的平头百姓先玩得起冰雪来得更实惠。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