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  正文
李洋:贸易摩擦激化中美国家间博弈
李洋
2018年04月09日

特朗普总统昨晚在推特上谈及中美贸易摩擦时,一改往日对华的粗粝措辞,对双方终将妥处分歧表达了乐观的自信,他最后甚至祝愿两国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以政治为业,就是以批发希望和梦想为己任。最终能够兑现诺言的是政治家,从忽悠中来到忽悠中去的是政客。无论特朗普先生对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如何轻描淡写,都无法让人忽视他一手导演的这起“闹剧”背后的深意。

即便这次贸易摩擦最终以谈判的形式平息。美国的进口商和投资人都必然会加速寻找能够替代中国的商品来源国和投资建厂目的地。比如那些比中国人工更加便宜的东南亚国家,那些同样有着较好工业基础和规模的新兴经济体。

虽然美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对中国出口的中低端商品的巨大依赖,但可以预见的是美国正致力于以非市场的手段减轻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反讽的是,标榜自由贸易的美国最终觉得市场背叛了自己。

美国目前的对中国的心态,像极了它80年代中期胁迫日本签订迫使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前的样子。美国希望通过这次调整加强原本因为中国制造业崛起而削弱的其对于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

被美国瞄准的《中国制造2025》尽管只是一份规划,远不是产业政策,但这份文件可能是美国人近年来看到的最宏大,最系统,最有进取心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升级路线图。很多人批评美国把规划和产业政策混为一谈,嘲笑他们不了解中国国情,甚至戏谑美国总统不懂贸易逆差的内涵。非也!美国的精英与美国选民还是两回事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好统一。美国敢于把国内的卖点拿到国际上贻笑大方,恰恰说明其为迅速达到挑起贸易摩擦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迫切心理。

美国人把中国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看得清清楚楚,在其最在乎的产业领域,中国就是要摆脱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高科技和制度体系的依赖。一个卯足了劲开发“北斗”的国家,一个坚定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国家,如果没有GPS和美元,那她展现出的是野心。有了前车之鉴,她所做的只是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为了给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是为大国担当。

美国要减轻对中国的依赖,中国何尝不是?这不是囚徒困境,是什么?互相依赖必定共赢,但缺乏互信,战略选择就会走向相互抵牾。美国的如意算盘是,我可以不依赖你,但你不能不依赖我。但美国人可能也意识到了,中国从来也绝不会甘愿于寄人篱下。

在依赖与分庭抗礼之间,中国的决策者认为有广阔的空间与美国平等相处,美美与共。但美国积累了近一个世纪的傲慢与偏见让它容不得有国家开创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顺者昌,逆者亡,赢家通吃,天经地义。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表象之下,沿着工业和资本的脉络就会发现,这是一场遏制与反遏制,控制与反控制的国家间博弈。

历史上常见,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如果要争霸,那是修昔底德陷阱。林肯说:“我不在意你曾堕落,我只在意你是否会崛起。”这就是美国挑选对手的原则。恰恰中国是例外中的例外。国际关系史上今天的中国恐怕是最低调,最和善的崛起大国,因为她绝不谋求称霸,但也不容许他国对自己摆出霸主的架子。

这次贸易摩擦,有人搬出文明冲突论那一套,扯太远了吧。中美两国之间是动态博弈,连竞争都称不上,因为竞争在战略层面上是为了分上下,论短长,而中国的目的则是为了谋势,即便势成,也不会与美国争高下。剃头挑子一头热。打而不破,和而不同,过程就是结果。

中国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迂回前进的过程,它不会拿出某种基于意识形态的范式与美国贩卖的所谓“自由民主”模式竞争。毕竟,连中国人自己都在探寻自己是怎么富起来的,并且在迫切地思考如何在强起来的过程中避免此前的失误和悲剧。

中国的发展路径也与博弈本身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中国讲法治,但中国也离不开人治;中国不排斥市场,但中国绝不会放弃政府的支配地位。外国资本在中国总会有利可图,有时堪称暴利,但绝不会轻而易举地像在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或者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有颐指气使的机会。

中国从不惧怕外来的入侵,历史上入侵者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内化为中国的一部分。更不必说遏制。中国正是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美国挑起的这次贸易争端,正如其在中国国内精英阶层引起的思考,只会更加坚定中国在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上谋求自主知识产权突破的决心,大幅增加相关的投入。我的增长点,你的痛点,反之亦然。

歌德说:“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成为人不幸的源泉。”这句话可谓道出了中美关系中的矛盾所在。难怪有国人把两国比成夫妻,尽管他们全然不顾这个类比给美方带来了更大的障碍和焦虑。

村里两大户茬架,认怂,输掉的是整个村庄。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记者